分卷阅读95(2/3)
而苏酥本人也不是毫无收入,她还有一份和国家签订的补充协议,凡是用到沙漠中的黑土,不管是种树、种庄稼还是搞养殖业,都属于治理沙漠范畴,国家都会付给相应的黑土费用。
“我们今天要种下的是胡杨树。胡杨树适应干旱大陆性气候,喜光、抗热、抗旱、抗风沙,是荒漠地区特有的珍贵森林资源,长成的胡杨树最高可达十多米。”
这笔费用虽然是见到成效以后才会发放,但苏酥既然决定让游客们志愿种树而非雇人,就无法心安理得的拿这笔补助钱。所以干脆提前垫付,把这笔钱用于购买树苗,给志愿游客种树,所以性质可以直接定义为‘国家出资’。
大巴车缓缓停下,车门打开,六位成员依次下车。
六位嘉宾一边鼓掌,一边忍住泪意,挨个表达了对三代种树工人的敬意,和对星坞科技高科技治理沙漠方法的支持。
其余五位成员也觉得是如此,都纷纷应和‘理解’。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星坞科技的制造设备把沙子制造成黑土的转化率是将近百分之五十,但苏酥觉得沙子变为黑土已经恨黑科技了,转化率这么高更是打眼,就算有国家保护,她也不想太过打眼,于是对节目组说转化率很低。
而另一边这份简要说明,则是苏酥反复思量后写下的。她和国家的沙漠承包合同中,明确写着治理沙漠将会得到一笔一次性支付的补助费用。
导演:“我们将于明早出发,前往星坞小镇指定沙漠地点,将这批666棵树苗全部种下,祝愿荒坞沙漠的治理能顺顺利利,祝愿星坞小镇的发展能顺顺利利。”
话落,一直等待在摄像组旁边的工作人员,抱着一捆捆树苗走了上来,放到了台子上。
当晚回去之后,六位成员都是辗转反侧,干脆拉了个小群聊天,把今天晚上因为感动而憋在心中的那股劲儿全部说了出来,小群聊到深夜,众人才堪堪睡下。
站在临时搭建台子上的六位成员,听着导演慢慢介绍着荒坞沙漠,介绍着黄溪村的历史发展,看着老一辈人曾经种树的艰苦条件,所有人的眼里都含了眼泪。
眼前是一片约有上千平方米的黑土地,周围是高高的黄沙,比一人还高。把这片黑土地衬托的,仿佛是一个盆地、一个黑土坑。
“胡杨树喜欢湿润、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垅床,不过星坞科技转化的这批黑土比较特殊,富含植物喜欢的各种营养物质,所以纯黑土地也可以种植下这些胡杨树,而且现在这批黑土地刚刚替换成,还没有经过机器趟实诚,是最松软的时候,排水性良好,现在种植最为适宜。”
车辆从星坞小镇大门出发,一路平稳行驶在地砖铺就的路面上,带着众人领略了沙漠风光。
袁翰飞跟着点头:“理解理解,能把成分那么复杂的沙子转化成可以耕种的黑土,已经是一项重大突破了,转化率低点很正常,可以理解的。”
‘种树’不止是星坞小镇给游客的一个体验项目,更是节目组在这一期中,最想表达出的核心内容——环境保护。所以节目组对种树这个环节非常重视,特意从黄溪村里请来了几位有经验、有经历、看起来又稳重的种树工人,为六位成员和节目组工作人员当起种树指导。
反正不管转化率是多少,只要没达到百分之百,那‘沙高土地’的情况也是必然存在的,报多报少对此丝毫没有影响,只能等到以后黑土越来越多,把高高的沙丘都取代了之后,能在沙漠和周围中找到一个平衡坡度。
对于这种情况,导演组也特别做了解说:“这些黑土全部都是由星坞科技的高科技设备转化而成,因为沙子与黑土转化率极低,取沙量和黑土填充量不平衡,所以这里的黑土地现在看起来是一个坑的造型。不过以后这里的黑土会越来越多,树木越来越多,高耸在周围的沙子也会一点点减少,相信在未来,这里不会再是土坑,而是绿树成荫的林地。”
回头再从车尾看向已经渺小的星坞小镇,更觉得它是沙漠里建出来的一座奇迹建筑。
胡杨树苗比沙柳树苗贵,再加上技术指导的费用、工具费用、交通费用等,其实只用国家补助的费用是远远不够的,但苏酥为了避免一块牌子写不下,干脆简写成‘树苗国家出资,后期养护星坞小镇负责’。
又因为是‘国家出资’,所以苏酥给志愿者们采购树苗时,直接排除了有经济价值的果树,避免有经济和道德纠纷。又考虑到虽然沙子替换成了黑土,但沙漠中的天气少雨,所以最后选择了美观又耐旱的胡杨树苗。
第二天一早,导演组就挨个房间敲门,组织成员们抓紧时间洗漱穿衣,前往星坞小镇的入口处,乘坐小镇特别提供的种树专线大巴车。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