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81(2/2)
只是到底是哪个部落的人抓了她,她现在是在“金堂”还是在“银城”呢?
但她是大棚的实际的建造人,知道的人不超过五个,连这次江泠给皇帝上奏章说大棚的事情时,也只说是陈邳之从古书中发现此法的。
蒙古馅饼与中原馅饼是有所不同的,它是以荞麦面制皮,羊和猪肉为馅,采用干烙水烹的方法制成的。成品皮薄金黄、状如小铜锣。
这两家使臣便安排住在“金堂”和“银城”官驿中。
但是现在看,不是这些人了。
虞晚晚看了手中的乌木三镶银筷,必是官驿拿它们撑脸面,显示大魏的国力给这些鞑靼人用的。
江泠冷着脸,心中却是如火烧一般:“到底是怎么回事?”
如果是他们其中一个抓了她,就说得通了,因为鞑靼一入秋冬,寒冷之地便是缺衣少食,有了蔬菜大棚,至少他们就不用每年花大把的银两向大魏买这些生活用资了。
但对方后来把小邓子放了,一是江泠这边追得紧,对方怕暴露了身份。二是最主要是小邓子只是按照她的指示做事,大棚真正的原理和建造方法,小邓子并不知道。
所以才会冒这么大险抓她。
还有现在对方给她的饭食怎么会是蒙古馅饼,还会用这种筷子呢?
这样也降低了江泠的警惕性,以为这事基本上就过去了。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江泠站到山崖边,向下看去,心中又是一紧,山崖并不太高,便能清楚看到崖下马车的残骸。
大魏京都有两个副城,一个名“金堂”,一个叫“银城”,距离京都百里,与京城牛角之势。
虞晚晚脑子飞快的转,小邓子失踪时,虞晚晚和江泠及陈邳之一起分析过情况。
蒙古馅饼,对方不可能特意给她做饭,她的饭食必是对方吃剩下的。
之前,江泠给她列过有能力争抢大棚的各方势力,最主要的有三方。
除这二方,还有朱皇后的朱家,他们定不能甘心长公主一系抢了这样的泼天大功的。
江泠带着自己的亲兵匆匆赶到京城西面雁子山官道,沿着山路到了雁子山的一处山崖边,沿路都是倒地的王府护卫和他们的马匹。
“属下护送王妃娘娘走到这里,王妃的马车忽然发疯,直往这边冲来,属下带人便追,但没想到,属下们的马匹们全都口吐白沫,栽倒在地,有些兄弟来不及跳马,便都被压在马下。属下弃马,追着马车,一直追到这里,就看见马车坠下山崖。属下已经派人下到山崖下查看了。”
当然一般人是不可能分辨出来这些细微差别的,但是对虞晚晚来说,一口就能尝出来。
而“蒙古羊杂汤”不是用羊的下水和边角料制汤,而是用的羊心、肝、肚、肠等,材料丰富,在蒙古是招待宾客的主菜。
蒙古现在还未建国,而是称鞑靼,由十几个部落组成。
一般穷人家用不起,富贵人家平时吃饭也不会用,只是年节时,拿来充门面。
这个月,月初他们都派使节来了京都,赶在年前,送今年的“岁币”。
其中最大的两个部落叫涅古斯和乞颜,都是臣服于大魏,年年进贡。
……就不知道江泠能不能尽快找到她呢?
王府副侍卫长跪在地上,虎目含泪:“王爷,属下无能,没有保护好王妃娘娘!”
那对方是怎么认定她的,还敢冒了这么大风险来抓她?
当今魏景帝是先帝的皇长子,靖安之变,先帝的其他六个儿子都死于战火,只有先帝的两个弟弟既魏景帝的叔叔被封为王,有封地,而且与魏景帝的关系不睦。
他们在小邓子身上实在弄不出来东西,才把小邓子扔在京城外的野地里。
抓小邓子,证明对方是查出来小邓子是山庄大棚的负责人。是山庄出了奸细或是对方安插了人泄的密。
再看手中的筷子,是乌木三镶银筷,这种筷子就是在乌木筷的顶端、中腰和下半截包上银子,故称“三镶”。虽华丽夺目,并不实用。一是分量过重,不如木筷、竹筷轻便;二是过于光滑,遇到光滑的食物就挟不起来,显得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