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40(2/2)

    接着,铜壶甩到背后,细长的壶嘴贴着后肩,连人带壶一齐前倾,细流越背而出,是为“负荆请罪”。

    江帅的三香居茶楼离虞晚晚的三羴居酒楼不远,都在热闹的朱雀大街上。

    江帅的茶楼在京城现在生意是最火爆,原因就在他这书香和茶香。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大魏的附属国也纷纷派了使臣前来贺寿。

    茶香,是江帅特意从巴蜀引进来的盖碗茶,极具特色。

    虞晚晚一边品着大碗茶,一边听说书人讲得竟然是江泠带军大破北胡的故事。

    虞晚晚更盼望的礼物其实是想江泠能从江南快点回来。

    掌柜的是叫了店中手艺最好的茶童来。

    不过这样虞晚晚倒是轻松了,正好有机会出去好生的逛逛街,看一看。

    家家户户都挂了红灯笼,黄土铺道,清水润街。

    说书人一敲手中梨花木板,口若悬河、舌灿莲花道:“平北王手持鸣鸿刀,手起刀落,便斩下了敌军元帅首级,打得北胡人落花流水……”

    书香,江帅花重金请了京城最有名的两个说书人,每天来听这两人说书的人,便把茶楼坐得满满登登。

    喝盖碗茶,看茶童的掺茶手艺也是茶馆中不可或缺的一景。

    掌柜的当然知道这是自家的贵客,是亲自来伺候。

    这一日便邀了虞晚晚、小郡主等人去了他的茶楼。

    尤其是一楼大堂,满满的都是人。

    她是真的想他了。

    听书的都是些男子,听到打仗的事情,当然是来了兴致,一个个听得热血沸腾,摩拳擦掌,仿佛身临其境,成了正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将士。

    于是京城的各部都忙了起来,誓要把皇帝的千秋节弄得热热闹闹、风风光光。

    虞晚晚当然被安排在二楼位置最好的包间,开着的窗户,正对着大堂的说书人的台子。

    虞晚晚等人进了三层楼的三香居,就见包间散台皆座无虚席,还不断的有人进来,见没了地,便见缝插针地站着。

    去年,魏景帝以勤俭为由,没有办千秋节。今年正是魏景帝二十五岁的生辰,还有之前在对乞颜的战事中大获全胜,长了大魏天、朝的威风。

    九月下旬,京城的街面上便像过年一般热闹。

    虞晚晚刚回京城那几天,平北王府是宾客如云,但江聪明确与虞晚晚说了暂时没有成亲的想法,故此虞晚晚对那些打听江聪亲事的人,只推说江聪的事还是长公主说得算,这些人便都败兴而去。

    之所以叫“三香居”,一是与三羴居相互呼应,二是喻指“书香、水香、茶香”。

    魏景帝心中高兴,这个千秋节便要好生的庆祝一下。

    人虽多,但却算安静,全都凝神在听台子上的说书人讲古道今。

    “啪!”

    穿着青衣小帽的茶童拎着一把长嘴大肚的铜茶壶,就见他把长嘴铜壶举到头顶,离茶碗足有两尺远,一个“童子拜佛”,细流从上泻下,刷的一声便冲进了桌子上的茶碗中。

    二来朝廷一直没给虞晚晚的表功的圣旨,一些人大约就猜出皇帝的意思来,也就不再上门。

    再背过身去,后仰如钩,使了个“海底捞月”,铜壶置于胸前,一股滚水细若游丝,越过面部,掺进茶碗。茶满,人一个鲤鱼打挺直起身,桌面干净如镜,茶水一滴不溅。

    而江帅现在的生意做得也不小,除了帮虞晚晚照顾酒楼外,他自己也开了一座茶楼。

    虞晚晚端起盖碗茶,喝此茶,先闻香:用右手提起茶托,左手掀盖,随即闻香舒腑。再品饮:用左手握住碗托,右手提碗抵盖,倾碗将茶汤徐徐送入口中,品味润喉,提神消烦。

    好在十月初一,便是当今魏景帝的千秋节。

    这要穿出去也太喜庆了吧。

    而且盖碗茶还有一妙处,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是别有一番风情。

    “好!好!”台下叫好声起伏。

    再加上虞晚晚听长公主让她不要多说什么,她便以生病的原因尽量不见客,还有江泠也一直没有从江南回来,慢慢的平北王府的热度就下去了,门口也少见了车马。

    整套动作是行云流水,虞晚晚忍不住叫了一声好,示意春桃:“赏!”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