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帝的筹谋(剧情章,文末肉渣)(1/2)

    洛阳一战,终因慕容瀚海未能拿下翼城与谢云汇合而功亏一篑,谢云率大军退兵去,拓跋烈守城成功,周齐边境纷争就此告一段落,正当所有人都为之议论纷纷时,长安突然风云变幻。

    北周帝宇文轩恢复神智,重新上朝,降旨五皇子宇文焕纯孝仁和,封为汾王,允其不之官,居于长安。太子宇文岚偶染风寒,居东宫静养,任何人不得打扰。

    调岐州刺史秦海图入长安,任中书令,前灵州刺史、后在长安任兵部侍郎的刘璟迁为御史大夫,此前因效忠宇文轩怒骂太子、被关押在狱中的前礼部尚书程融出任门下省侍中。

    三省六部长官一夕之间调任,朝官惴惴不安,未等众人探得消息,有郑氏族人在御史台鸣冤,诉雍州刺史曹语冰草菅人命,陷害忠良,屠戮士族等多条罪状。

    刘璟接下诉状,与刑部尚书、大理寺卿会同审理此案,并传唤曹语冰,未料当羽林左大将军岑骁前去请人时,曹府已然人去楼空。

    曹语冰身怀武艺,又与朝中素无来往,岑骁遍寻无果,只得连发手令命各地关卡缉拿捕捉。刘璟依据郑氏证词搜罗审理后,矛头都指向了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兼任尚书令崔源。

    崔源出自崔氏大族,为北周第一等门阀士族,此前在洛阳掌管机要,为东宫心腹,宇文岚监国后调任长安,正是其联通洛阳属官,提前买通郑氏下人,将甲胄搬入其府中,陷害郑氏。

    崔源随即被收押,而在此后的追查中又牵连了原中书令卢笙丛等其诸多世家大族,皆被一一下狱等候问斩,族人悉数流放永不得返回长安。

    北周帝又下令彻底废除中正,增开科举、武举,以才取士,广纳贤良,所有流内官吏皆由吏部铨选,按年考评升迁,自此众人才发现,盘踞在长安的世家大族已尽数族灭,朝堂之上皆为宇文帝所亲选。

    “北周帝真不愧……不愧是雄主啊。”

    在得知了北周一系列变故后,沈辰不由惊叹,这宇文轩不但光速恢复权柄,还趁机将经营百年的门阀势力连根拔起,这是齐光帝抱憾终身而未做到的事情啊!

    “宇文焕是殿下送人去帮他的吗?”王子约斜斜靠在榻上,正从侍从手里接过一盘翠绿欲滴的西域葡萄。

    “是,我走的时候就特意留了人给宇文焕,没想到他真的会向我求助。”沈辰道。

    宇文焕告诉他北周帝被太子囚禁,希望他能去解救,沈辰抱着不妨一试的态度让郑明辉前去联系,没想到竟然真的成功了,简单得不可思议。

    “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还是顺势而为。”王子约感慨道,“不愧是北周帝。”

    沈辰摩挲着镇纸,心中却有了别的想法:“也许这不是顺势而为,而是故意为之呢?”

    “无论是宇文岚的宫变还是北周帝的解救,我们都觉得过于轻巧和顺利,就像是有人提前排布好一样——例如,那位始终掌控长安城防、数度变换立场的左羽林大将军岑骁。”

    羽林军掌控长安军备,岑骁是为要职,沈辰依稀记得岑骁因为独子之死痛恨北周帝,在宫变时倒戈向宇文岚,如今却又迅速控制东宫,重新支持起恢复神智的北周帝来?

    他在这其中到底与谁做了交易,想要的是什么?

    “拿宫变来设局?”王子约不赞同道,“为的是什么?铲除世家的话值得这么冒险吗?”

    “拓跋烈与世家争斗半生,才堪堪压制,也许他也没有别的办法。”沈辰道,“让拓跋烈贸然出兵,引诱宇文岚宫变去杀了半数世家,至洛阳城战结束重新掌权,将剩下半数也杀了,自此整个朝廷再无士族门阀,政令皆可自主。”

    “若真这样,那他置宇文岚于何地?”王子约沉吟道,“一个太子背上这样宫变谋逆的罪名,北周帝随时可以处死他!”

    “要是……宇文岚也参与其中呢?”沈辰心思一动,“不然为何宇文岚杀的全是世家,没有任何北周帝提拔的寒门,那些才应该是眼中钉,最为忠诚的人。”

    “如果是真的,那只能说宇文家可够疯的。”王子约挑眉道,“有些事情是可以利用与设局,但有些东西是坚决不能触碰的——猜疑是一颗种子,只要散下就会在心底生根,发芽,在适当的土壤与温度下,盛开出邪恶之花。”

    “比如,眼下在洛阳进退二难的拓跋烈。”王子约敲了敲桌子道。

    拓跋烈解救洛阳本是立下战功,但他又与宇文岚宫变息息相关,都说他若仍在长安,一呼百应之下,宇文轩怕是恢复神智都没用,此番他要是奉诏从洛阳回长安,如同自投罗网。

    沈辰笑了笑:“只可惜谢云退兵早了,不然等拓跋烈召回再杀个回马枪也可以。”

    “那样反倒又给拓跋烈解围了。”王子约慢悠悠的剥了一颗葡萄,“殿下急着出兵,那不如当初答应谢云可好。”

    沈辰叹息道:“自然是因为他的条件不够丰厚啊!”又目光在王子约身上一扫,好奇道:“不过,那么好的机会你怎么没有趁此要了他?”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