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4(2/2)

    林知惜却没有回答他们,而是直接废除各种酷刑,犯了死罪判绞刑即可。

    百姓对自己眼前的东西才更容易有直观感受。

    林知惜看着孔溢满,心里闪过一毕兴味,这人倒是说到根子上了。她造反,造的是什么反。

    只是一起普通再普通的强1奸案,为什么高高在上的皇帝会派人宣读圣旨。

    连酷刑都废除的帝王,她的仁爱体现在方方面面,武将立刻放了心。但文官却跪下求她收回成命。

    想要师出有名,造反合理,批孔也就成了必然条件。

    别看皇上说的是“以人为本”,其实她说的是以法治国,而历朝历代都是“以孝治国,以礼治国”。

    林知惜自然要接招。

    此言一出,众臣皆惊。

    围观群众对国家大事反应极慢。一条政令下来,从上至下层层解读,政令也许改得面目全非。

    这是所有围观群众好奇的。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这下连武将都站不住了,纷纷看向林知惜等她解释。

    此时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换了女子当皇帝,她们女子从此要站起来了。因为女帝会为她们发声。

    现在她们真真切切感受到她们是有保护伞的。

    但是等这些人造反成功后,他们又会把孔夫子请回来。

    林知惜拿这些人当磨刀石,自然早就调查过这些人的性格和为人。

    本来七秀敢站出来告□□犯就够惊奇的,再也皇帝嘉奖七秀,两件稀奇事,波澜起伏更能引人注意。

    因为皇上嘉奖七秀勇敢无畏,用于恶势力相抗,实为女子楷模,赐她真女牌坊,赏银一百两。

    当圣旨宣读完毕,众人久久未曾起身。

    百姓知道,一直观注圣上动态的文武百官自然也很快知晓。

    “以法治国”势必会人心惶惶,商鞅以法治田,导至暴秦诞生,三世而亡,百姓颠沛流离。为何她会提出这种想法?

    也给世人一个信号:忍气吞声不是好女子,勇敢为自己发声才是真女子。

    她指出两点,“一是命内阁拟定律法时,以人为本。此人不是仁心、仁爱的仁,而是人之出的人。”

    就在这时,一道洪亮的嗓音响起,“圣旨到!”

    比如父母杀人,逃到儿子家,如果是“仁”制定的法律,儿子供出父母视为不孝,从此会被世人鄙视。

    不少女人心里火热。

    她一开始就是以批孔起兵造反。

    于是身为礼部尚书的孔溢满再次上书,请求圣上撤回敕封。

    这里面唯一知情之人就是七秀,不说旁人,哪怕县令,猜到圣上的用意,此时也不免有些嘀咕。圣上难不成有别的指示?

    别小看都是ren字,但律法制定却是天差地别。

    武官们心思粗,没想那么多。但文官就不一样了,他们很快嗅到一丝不详。

    围观群众被这声惊得不知所措,人群自动让开一条道,而后齐齐跪倒在地。

    别以为成了亲的妇人就是男子的拥护,事实上,哪个女人喜欢忍气吞声,哪个女人不想当家做主。当男人动手时,她们心里没有一点恨。

    其实不止她,历代农民起兵造反的时候都是批孔,为什么呢?因为孔夫子讲的君君臣臣,臣是不能反君的。想要造反,就要把皇帝换掉,这就违背了孔夫子的儒学理论。

    他反驳七秀当众忤逆父母,不配得真女牌坊。

    林知惜不肯承认前朝秀才、举人和进士的功名,就是对四书五经的不满。这是经历上回的打击,孔溢满再次振作起来与她博弈。

    同样一件事,结果却大相径庭。可见其中诧异。

    是的,没错,与前朝为女子发的贞洁牌坊一样,她要为七秀建立真女牌坊。

    如果是“人”为核心制定的法律,儿子不供出父母,属于包庇罪,要判入狱。供出父母,则没有任何处罚。

    这件稀奇事很快在百姓圈传开。

    孔溢满出身孔家,他的所思所想几乎全是孔子的思想。孔子的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制度,孝悌成为德形及选官的重要标准。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