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79(1/2)

    别人六点起来背单词,他能五点起。别人做卷子做到十二点,他能做到一点。

    就这样,他从勉强擦线进入市重点,到考进尖子班,到拿奖学金,再到最后高考,一举考上了全国前十的985。

    成绩出来的时候,莫金贵趴在电脑跟前哭,明明高兴的要死,嘴上偏偏说:“没考上清华,我难过。”

    大家也不知道看没看出来他凡尔赛,反正该安慰还是安慰了。

    莫金贵高考这年,村子里很多孩子参加了中考。

    孩子们努力,大半考上了市重点,还有两个去了省重点。小部分没考上重点高中的,也都是上了普高。

    其中比较让人遗憾的是王二娃。

    他是擦着线考上了市重点的,但他已经二十一岁了,在上高中年纪太大,再加上他是家里最大的孩子,父母都已经不利索了,照顾弟弟妹妹不方便,所以填报志愿的时候他偷偷改了,改到了一所职业技术学校。

    录取通知书发下来大家才知道这事儿,父母知道他懂事,虽然遗憾,但也没苛责他,只让他好好学技术。

    季柯也觉得挺可惜,不过这小孩儿有孝心,懂事,也就随他去了。

    总之这一年还是值得高兴的,莲花村世世代代蜗居在山里,终于在这一年,出了一个大学生,还是名校的大学生。

    然后这个大学生,又带出了一串大学生预备役。

    莫金贵就像他说的那样,要学季老师,学沈老师,学曦光学校里的每一位老师,在大学假期去支教。

    事实上他也做到了,从大一第一个假期就开始投身支教事业,要不是季柯打电话喊他回来,他恐怕年都不回家过了。

    不过莫金贵选的支教地点是甘肃,甘肃在西北,离莲花村的西南隔了两千公里,到底还是没赶上吃年夜饭。

    莫家父母骂他没良心,眼睛里却是带笑的,对自己这个儿子怎么看怎么觉得骄傲。

    趁着寒假回家,莫金贵回学校看了看。

    学校跟他在外面见到的小学一模一样,教学楼很漂亮,比他以前那个小土房好多了,可惜他没上两年就走了。

    莫金贵待了三天,就又回到西北当乡村教师去了。

    大学四年,他都是这么过来的,开学上课,放假支教。

    后来他读了研,研究生要出研究成果,他的假期就没有那么清闲了,支教也只能暂时中断,然后全心投入研究。

    后来上高中的孩子们基本都考上了大学。

    有人想做研究,就跟莫金贵一样选择了理工类;有人想研读思想,研读马克思,就去学了哲学;有人想像最开始那批支教老师一样发光发热,去照亮祖国的角落,就去读了师范大学。

    总之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

    莲花村并没有因为孩子们的离开而变的衰落,它更加富强了。

    学了农学的孩子回来让改善种植,学了工学的孩子回来做机器人减少劳动力,还有王二娃。

    王二娃学了建筑,毕业第一件事就是给家乡修路。

    莲花村终于不再闭塞,一条大路,让整个村子与世界相连。

    修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还是修山路,但王二娃不怕苦,莲花村通向城镇的这条路,一修就是三年。

    路修好的时候,村子里办了一场大宴席,庆祝他们整个村子都走出大山,庆祝他们村子从脱贫到致富。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莫金贵成了中科院的博士。

    他发明出来的智能垃圾桶成了目前全民认可的实用型研究,成功让他这个人出现在了新闻报纸上。

    无巧不成书,莫金贵回家这天正好就赶上了村子里庆祝修路完成。

    这下可好了,两件喜事一起庆祝。

    宴席第二天,日子继续过,大家该下地下地,该上学上学。

    莫金贵回曦光学校见了季柯和沈凌。

    在外头待了这么多年,季柯能感觉到,莫金贵早已经不上当年那个录取通知书都能嘚瑟半天的小孩儿了。

    他跟莫金贵说了学校的发展,也展示了学校的发展,比如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现在每个教室里都有多媒体设备了。

    参观完教室,莫金贵几乎是一秒破功,稳重的样子丢了个干净,跟季柯抱怨:“我都没在曦光用过多媒体,太亏了!”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