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3(3/3)

    海南、江西……海瑞、李时珍、胡宗宪……各地方的小童生们,迎着朝阳,志气高远,等他们长大,就是皇上长大,他们会是最幸运的一批人。

    南直隶苏州府,归家的唐伯虎和几个好友相聚,文征明念着一心要科举的儿子侄子,试着开口:“江南的人口越来越多,十个青年人中有五个读书人,学风如此高盛,乃是好事。

    可是,这南中北榜的份额就不说了,下次会试,能不能,南北中,都多收取几个?”

    文征明的意思,南北中,各自的份额不变,总体数量能不能扩大一些?唐伯虎早已不是激愤的民间文人,屁股歪一下,当即拒绝。

    “如今大明土地兼并严重,多录取一个进士,就是多一份免税土地出来,朝廷吃不消。而且,这江南文风鼎盛,从江南考出来的举子,那才是真正的有才之士。”

    顿了顿,到底他也是南人,说了一句大实话:“你们都莫担心。科举,只是一道门,我们要看,过了门之后……”

    南京,各大家族的老少爷们默默给祖宗们上香——今年的状元出在南京。

    北京,各大家族的老少爷们默默地给祖宗们上香——今年北方考生压住南方一头。

    西南四省:各大家族的老少爷们默默地给祖宗上香——今年西南四省的考生别太丢人。

    全国屏息静候中,三月十七日下午,皇上和几位老师伴读玩伴们,一起听王守仁老师讲述,南北卷的故事。

    王守仁老师感慨万千:“洪武三十年会试,考官刘三吾、白信蹈所录取的五十二名进士,皆是南人,光从榜单上看,似乎是一场赤~裸裸的科举舞弊行为。民间哗然,太~祖皇帝怒不可遏,杀了许多人。

    为了平息北人的愤怒,太~祖皇帝自阅卷,定下六十一名进士,六十一人都是北人,于是南人愤怒……”

    王守仁好似看到当年,夹裹进去的无数无辜的人,一声叹息。

    “千年以来,北方多年混乱,北方世家大族几次南迁,给南方带来先进的文化技艺,加以南方土地肥沃,河流众多,水利条件也好,战争少……读书要有银子,银子多读书人自然就多。南人在科举中脱颖而出,这是必然。”

    “可是科举取士,关乎一个国家的未来,一个地方的未来,国家不敢放松,任何地方都要争。没有人相信他们没有舞弊,南北矛盾带来大明极大的不稳定,只能用重典……”

    王守仁老师讲的非常有“礼貌”,给太~祖皇帝的弑杀找了一个好理由。蜻蜓点水地,要他们知道这个事儿就成。

    小娃娃皇上从徐景珩那里知道的是,太~祖皇帝老家凤阳,偏南方,又是在南方发家,可要站稳脚跟需要北方的支持,科举就是人心合一的有利工具,结果却全是南方学子,不是在打北方的脸吗?

    难平民愤不就是民心背离?可是全录取北人,南人就说了,皇上你怎么能这么对待老家人?

    到仁宗洪熙元年,争斗越发激烈,大学士杨士奇提出,分地区取进士的南北卷制度,录取考南卷的考生十分之六,北则卷取十分之四。

    可是南北还是争论不休。谁都想自己这方的人数更多。南人说皇上你怎么不偏心南方?北人说皇上你怎么能老偏心南方?

    于是第二年,仁宗皇帝在南榜和北榜中各拿出五个点的份额,凑一个录取名额一成的中榜。

    四川、广西、云南、贵州这几个西南省份,皇家老家附近的一些地方,独立出来,不属于北,也不属于南……”

    一个是经营西南;一个是彻底让皇家解套,和天下人说明,皇家不是南,也不是北,站中间!

    徐景珩的声音里带着笑儿:“西南这片地方,非常落后。通过设立中区,等于是皇家和朝廷向西南文人传递一个信号:皇家把你们当老家人一样看待,把科举当中的名额给你们留足了。

    这几个地方学风不高,考试本就考不过南北文人,这么一来,其实是为西南四省的读书人降低录取门槛,大大有利于朝廷在整个西南地区的统治。”

    小娃娃表示明白,大明两京十三省,不能光顾着北方和南方,还有西南等等偏远地方。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