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40(2/3)
必然还有些更要紧的事情要办。
事态紧急,胡濙等人飞马赶来,风尘仆仆,朱元璋正待吩咐人去准备香案等一干用物,却被胡濙拦住:“王爷,事急从权!”
更别说同行的还有司礼监掌印太监、内阁学士、驸马都尉等人了。
若说是为着王爷大婚,派礼部尚书专程前来恭贺,只怕过于隆重了。
亲信们隐约有了几分猜测,又觉得这想法太过大胆,悄悄交换一个眼神,没人敢在这时候表露异样,整顿衣着,紧跟在王爷身后,到外边去接旨。
土木之变,大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皇帝被抓,武将勋贵集团几乎被一网打尽,这样惨烈的结果,就这么血淋淋的呈现在他面前。
——宣宗皇帝临终之前指派了五位托孤大臣,即张辅、杨士奇、杨荣、杨溥、胡濙,其中三杨已逝,五位托孤大臣仅存其二。
国泰民安之时,皇帝驾崩、幼主登基尚且会有一场风波,更何况现下瓦剌虎视眈眈,天子被俘,二十万精锐部队全军覆没,神州不安!
朱元璋看都没看他,只继续对着手头名单细瞧:“改抠的地方抠,该大方的地方就得大方,不管是在洛阳当璐王,还是到北京去当皇帝,我都得尽我所能,给老马最好的,这钱花在她身上,值!”
就情理和现实而言,胡濙不后悔自己所做出的决定,为了争取时间,甚至不顾老迈之身,以七十四岁的高龄,从北京骑马奔赴洛阳,只是到了璐王府门前之后,他心里边难免会有一些忐忑与不安,宣读皇太后懿旨之时,甚至有种灵魂一分为二的错觉。
回首往昔,他被触动起了情肠:“当年我跟老马成婚的时候,还是郭子兴帮着张罗的,军中参加的弟兄不少,热闹是热闹,但终究少了一份体面,这一世我得给她补上!”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懿旨正如同他所想那般,当今天子朱祁镇御驾亲征吃了败仗,北狩在外,虽有皇太子在,却尚是黄口小儿,主少国疑,不得立储,皇太后与朝臣援引《皇明祖训》中所规定的的“兄终弟及”一例,由皇太后下旨,令仁宗皇帝嫡孙璐王朱祁锟承继大统,入京为帝。
一半稳稳的持着那份懿旨,一板一眼宣读,另一半惶恐的漂浮在半空中,不住地想“我做的对吗?”,我的选择,会不会将大明带向更加糜烂的未来?
这么多当朝政要,带着皇太后的懿旨前来……
堂下一干垂着手静听王爷吩咐的亲信们神色各异,面面相觑,都搞不清楚这时候皇太后怎么会遣使往洛阳来。
英国公张辅随从当今御驾亲征蒙古,另一位便是礼部尚书胡濙胡大人,算算年纪,也该是七十多岁的长者,北京距离洛阳可不算远,当今出征时候又带走了英国公,这位礼部尚书在朝堂上也该是顶梁柱一般的人物,怎么会被皇太后派遣来参加王爷的婚礼?
胡濙是力主迎璐王入京为帝的人,原因无他,皇长子朱见深这时候才两岁,怎么能承继大统?
旨意宣读结束,胡濙偷眼打量璐王神情,却见他眼底殊无即将荣登大宝的喜色,神情中弥漫着浓重痛惜与愤慨,似乎是极为惋痛于土木之变。
刘彻还想再说什么,门外却在此时传来急匆匆的脚步声,侍从领着门房快步到了门外,说话时声音尤且带着几分喘息之意:“王爷,礼部尚书胡濙、驸马都尉石璟、内阁学士陈循等人并司礼监掌印太监金英持皇太后懿旨前来,此时已经到了门外……”
朱元璋从善如流。
崽卖爷田不心疼,那是因为这田不是他打下来的,这样的结果,朱祁镇本人可能无所谓,但朱元璋听着,真就是锥心刺骨的疼!
朱元璋等了又等,终于得了这道圣旨,虽是如愿以偿,心中却没有多少欢喜。
朱元璋听得神色一凛,眼底明光乍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