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39(2/3)

    其实闫文远之前还考虑过,要不要找人给厨行那边递个话,那边到底是民间的组织,能发展到现在也一直离不开官府的支持。

    夏月初这才知道,原来杨世友居然是东海府厨行长老中的一人,难怪当初他可以那么轻易的在熊掌上面动手脚。

    这也就是东海府厨行的雏形,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两百余年。

    “依照规矩,你们只需要登门拜会一下厨头顾长冬便是,其他四位长老只要差人送上请帖就是了。”闫文远说罢停顿片刻又道,“不过你跟杨世友之间几乎是结了死仇,而丁宗光却跟杨世友十分交好,据说当年杨世友曾救义津楼于危难之中。而王阳霖又在之前的厨艺比试中输给了你,王家难免也会有失偏颇,也是不太好办啊!”

    “如今东海府的厨行的厨头叫顾长冬,但是如今年事已高,今年已经九十有二,所以轻易已经不出门了,所以我们这次的厨艺比试也没有去请他老人家,毕竟年纪太大了,出门万一有个什么闪失,我们也是担待不起的。但之前借用的岑家别院,便是顾老爷子去打了招呼的。

    王德春就是如今和丰楼当家王阳霖的大伯,是个十分正直公正的人,当初就是他选择让王阳霖接手掌管和丰楼,而没有选择自己的亲生儿子。

    如今东北四府的人口,小部分是当年附近的游牧民族和当地人,大部分则是从南方和中原各地迁徙过来的。

    第354章 登门拜访

    直到本朝开了海禁,东海府的码头不但使得南北交易变得快捷顺畅起来,时不时还会有西洋那边的商船靠岸。

    夏月初向闫文远细细询问了厨行的规矩,然后胸有成竹地说:“闫大人,你放心吧,我们到了府城先去拜码头,那是我作为晚辈的礼数,我夏月初做生意光明正大,素来不搞那些个蝇营狗苟的勾当,他们也管不到我头上来,倘若当真有人故意找茬,这不是还有闫大人给我们做主嘛!”

    如今的东北四府,若是往前追溯,几百年前基本都还属于人烟稀少的所在。

    看来这回自己在当地拜码头这件事儿,恐怕也不会太过顺利。

    闫文远不愧是提前了解过的,讲起来头头是道。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义津楼当初是丁宗光和于广平两个结拜兄弟共同开的,所以便取名做义津楼,是本地第一家鲁菜馆。如今于广平已经过世近十年,丁宗光也早就将酒楼的事情交给两家的晚辈去打理。

    至于杨世友,我就不用多说什么了,想必你也是了解的。”

    加上直到前朝,东北四府都还是穷苦之地,连酒楼都很少,就更谈不上什么厨行之类的组织了。

    但是过快的发展和扩张,随之而来肯定会带来许多矛盾和隐患。

    “这是自然!”闫文远满口答应,即便是看在薛壮的份儿上,他也得揽下这个事儿,更何况还有夏月初,他也不可能看着她被人刁难。

    在厨头下面设有四名长老,都是由府城比较有名有威望的老厨师担任的。如今四名长老分别是和丰楼的王德春、义津楼的丁宗光、丰裕楼的彭滨,还有蜀香居的杨世友。

    丰裕楼是四家其中唯一一家经营东北菜的酒楼,大厨彭滨今年五十出头,但是辈分高,跟王德春是同一个辈分的,在前几年接替他的师父,在四名长老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东海府因此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与之相应的,便是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当时的东海府知府敏锐地发觉了这一情况,于是在他的扶持和帮衬下,将整个东海府的厨师聚集起来,推举出了几位德高望重之人,制定出简单的行规,终于将这部分人约束规范起来。

    所以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东北菜的处境都很是尴尬,颇有些上不得台面的感觉。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