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71(2/2)
“像朝廷这种剿倭的方式,根本不起任何作用,战争从来不该是在自己的地盘上打,而是该敌人还在家门之外就该将之驱除,我不信这么大的朝廷,满朝文武满朝栋梁,会没有一个能想到这点,可为何一直没人提到这些?”
薄春山看了苗双城一眼,倒也明悟他为何会说这一番话。
.
他鉴于没有出过海, 所知有限,只通过自己的所知分析出了一些东西,可这些全然没有苗双城所说的透彻。
“薄巡检还是不要多想的好,别看这大半年来,寇乱遍地开花,地方卫所似乎战力不够,只能被动被牵制,实则你出海看看就知道了。哪个大海商背后没有大人们的支持?很多海商起家就是卫所军官带着人一路保驾护航,你以为大晋就没有水师?倭寇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可再多的难怪,都是这片天地烘炉之下苟且偷生的蝼蚁,难怪又如何,还是要求活。
“没有银子,谈何驱除倭寇。”苗双城就靠在那里,平平淡淡地说着这些话,他脸色比起去年要好了许多,至少不是一味的虚弱苍白,而是有了些血色,看来‘闲’的这大半年来,对他也不是没有好处。
薄春山将苗双城说的话大致说了一遍,又道:“纂风镇的人已经很久没出过海了,第一趟出去赶着海盗少的时候最好,苗双城打算这趟出去探探路子,最好能再购置一批火器,这样以后再出去也不怕遇上海盗。”
这后面的事太复杂,所想到的每一层可能,都让薄春山觉得这南晋已经烂透了, 怪不得肃王能将整个南晋玩弄于鼓掌之中, 难怪他从始至终就没想到要在南晋称帝, 宁愿另起炉灶, 难道邵千户郁郁不得志,难怪……
家里要安顿,县里、甚至是巡检司那都得安顿,他现在摊子越铺越大,不可能说走就走。
除了地方卫所和水师无用外, 很大一部分还是和利益有关。
“合则两利之事,他不可能不答应。”苗双城喝着茶,淡淡道。
“你想出海一趟?”
“而且我也没有说任何虚假之言,他也应该明白。”
可苗双城说得没错,时机不等人。
第116章
县里交给熊瑞,巡检司交给钟山和于总旗,只有家里薄春山一直拖着,直到外面都安顿好了才和顾玉汝说。
临走时,薄春山还是从苗双城那拿走了一笔银子。
他倒是有心了!
知道的多,想得也就更多, 再加上因为纂风镇的特殊性质,少不了会海上和陆地一起关注, 久而久之,也就勘破了不少真相。
当然这种借着国难寻求自己生路,在大义上可能有些不对,但对纂风镇的当地人来说,从始至终朝廷就没管他们,朝廷禁海内迁,断了他们的生路,当地土地贫瘠,明明种不出什么东西,苛捐杂税也没少收过。
不过合则两利之事,他也不会拒绝。
“难道薄巡检瞧不上这门生意,觉得做走私生意损了你的官威?”苗双城又道。
……
这可能是因为从一开始苗家的祖宗就是出谋划策拿主意的那个,也是跟苗家历代男人身体都不大好有关。
“那倒也不至于。”
只有这两处都无用,那些海商才能把货运出大晋, 赚得钵满盆满, 那些背后势力才能瓜分到银子。没见着这次寇乱闹得如此厉害,反倒是海商们都笑了, 因为海盗少了。
身体不够强壮就多用脑,再加上苗家后来富裕起来, 为了培养后辈子嗣,苗家的男人都读过书。
为何没办法把敌人拦在家门之外?
薄春山本来打算的是近两个月里哪也不去,等顾玉汝生产完再说。
苗家在四姓中, 一直充当的是智囊的角色。
等他走后,姚清道:“他真能答应?”
怎么活?总不能不活!如今在能保全自己的情况,能帮着不让倭寇从这里进来,已经很不容易了。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那什么时候能回来?”
那每次大晋闹倭,是倭人侵略, 还是还有其他的原因?
其实今天这件事,说白了就是两人合伙唱了一出双簧,为了什么不言而喻。
可这些真相对薄春山来说, 不亚于当头棒喝!
“……只是时间久了,肥的是自己的荷包,损失的是朝廷。薄巡检有雄心壮志,有家国大义,可就没想想养一支军队要花多少银子?吃喝嚼用不用银子?配备军备不要银子?死了人抚恤不要银子?如今薄巡检才养了多少兵,就觉得吃力,倘若兵力再增加又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