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1(3/3)
被熏得晕头转向的林之倾,忽觉腹内不似方才这般饥饿,遂打起了退堂鼓。
“看来是我不得要领……兰若说得对,这枯枝仅是引火,欲让火势汹涌还需木块帮衬……你放心,今晚定让你吃上面条!”
李胥却依旧不肯放弃,执拗地拣起一块硕大木条,来回比划几下后,一手抓着点燃的细木枝,趁着火苗一窜而起的当口,连同木块一鼓作气丢入灶洞之中,还顺势接过林之倾手中蒲扇,用力猛扇。
哪知这木块原是洒过桐油的,遇火即燃,火势借着风力汹汹而来,吐着火舌直冲林之倾面门。
李胥眼疾手快,一把搂住林之倾,将她捂在自己胸口,往后一倒堪堪避过火龙,一股焦臭味紧随其后,直往鼻尖里钻,吓得他背脊生寒,拖着林之倾远离灶台。
二人席地而坐,李胥凑身向前,细细检查她的发丝肌肤有无烧伤的痕迹,鼻尖时不时地轻触到林之倾的侧脸,原本是副脸红心跳的旖旎景象,却被彼此灰头土脸的狼狈样子,击碎了美好画面。
林之倾捋了捋李胥烧焦的卷曲鬓发,余光扫过,只见他的袖口亦是一片焦痕,她慌忙拉过李胥手背,仔细查看,好在有惊无险,并未伤到分毫。
可钻入鼻尖的焦臭味却愈发浓重,李胥抬眸,只瞧见滚滚浓烟将灶台尽数包围,大有越烧越猛之势,其间更有火光闪耀,他轻声道:“我等先行离开,再寻对策。”
话音方落,庖屋外脚步攒动,隐约传来小厮们压着嗓门的惊呼声,随即便有人急急闯入屋内。二人正巧遇上破窗而入的小厮,那小厮一见迎面之人,受了极大的惊吓,不待李胥回应,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已脱口而出,“出大事啦!小太子和太子妃在屋里!”
林之倾只觉脑中炸开了烟花,眼前五彩斑斓,耳边则轰鸣不断,她怔怔地任由李胥将她拖出了庖屋,也不知自己是怎么坐到天井里的,更不清楚自己手中何时多了碗撒满葱花的骨汤面。
“兰若这是饿傻了?赶紧趁热吃面。”
李胥满身烟灰,伸手一抹,脸上立马多了几条黑灰长痕,衬上炯炯有神的双目,像极了翻爬屋顶的小野猫。
林之倾低头不语,想追问些什么,却无从问起,只默默地喝汤吸面,她心中局促,暗暗懊悔自己贪小失大,为了碗面条闹出这般大的动静,好在火势马上就被浇灭了,一切恢复如初。
此时,年迈的刘伯姗姗来迟,他半披外衫,脚下趿着鞋,显然刚从榻上起来,匆匆瞧了眼李胥和林之倾,忧心忡忡道:“老朽年纪大了,经不住惊吓,小太子和林大人,若是还顾念一二,日后便不要这般鲁莽行事……”
二人乖巧地点头应和,经此一番折腾,院外鸡鸣声起,林之倾早没了困意,吃完面回房休憩了一会儿,正赶上早朝时辰。此事虽未遭到崔子风的质问,接下来几日,二人倒是安分守己不少,再不敢随意行事。
第四十一章
与此同时,燕琼丛等人则浩浩荡荡抵达了北境主城喀兰,与突厥部使节商议,定于三日后,在喀兰以北二十里的边陲小镇,面谈休战事宜。
时至夕食,燕琼丛特意找来夏殊,将此前从盛京带来的书卷交给他,并吩咐道:“你去军中寻个懂得突厥文字之人,须口风紧些,让他仔细瞧瞧这文书,可有不妥之处。”
“将军,这是……?”夏殊不解此为何物。
“靖王世子元景佑给的,说是阿史那腾鲁狡诈,怕其在国书上行不轨之事,便自行备了突厥文的书卷予我作借鉴之用。”
“属下有个疑问,这国书上商讨的细枝末节,世子又是从何而知,若是他凭空而想,又何来借鉴一说?”夏殊的疑惑更甚,自觉此物如同鸡肋,犯不着兴师动众专门寻人来瞧。
“想来当年靖王也有意同突厥部休战,只是尚未成形便已身死,元昱得以窥见一二并无稀奇,而他所担忧之事,我亦有同感,防人之心不可无,有所防备总不是坏事。”
其实此事最为妥帖之法,乃是寻个精通突厥文字的可靠之人跟在左右,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可惜燕琼丛急功近利,和谈之事办得极为仓促,一时半刻,更是寻不到合适之人,只得如此勉强应对。
夏殊得令后,在军中四下找寻良久,几番打听才找到个对突厥文一知半解的兵卒,此人而立之年,长得人高马大略显笨拙,拿着书卷左瞧右看,沉默了半晌,踌躇道:“夏将军,里头文字晦涩难懂,可否多给小的些时日?”
“你需多少时日?”
“大概两日吧。”那兵卒挠了挠头,认真道。
“两日后,你能看懂多少一一呈报不得有误,此中内容不许与旁人提及。大将军赏罚分明,你若办得好,重重有赏,若是多嘴多舌,定然饶不了你。”夏殊不苟言笑,威严冷肃的面容颇有威严。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