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7(2/2)

    苏立秋回到苏家,把两只匣子递给杨氏,且把苏夫人的话复述了。

    这一晚,一家人犹有许多话说。

    苏逸明其实有话要问苏立秋,他斟酌一下问道:“秋姐儿,你可认得字?”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苏夫人笑完道:“乡下的戏文倒是热闹,就瞎编的太过了。”

    到得家中,果然是另一番热闹,却是苏鉴几位好友来了。

    舅母果然欢喜收下,又感叹一番苏立秋命好,以为嫁不出了,结果京城的父母来了,以后定然有好夫婿云云。

    苏鉴持刺,当着友人的面念道:“苏逸明,翰林院学士……”

    另一位好友道:“既然来领走秋姐儿,除了姓名后,总得报上家门官职。”

    友人们一听翰林院几个字,瞬间惊了,这是大官儿啊!看戏时,戏文里常出现翰林院大官儿怼皇帝怼奸臣,一般来说,翰林就是那清官。

    也有友人道:“苏兄亲生女儿养在苏翰林膝下,想来一定才貌双全,若回来认亲,也是苏兄之福。”

    苏阿婆和杨氏一听,便点头道:“也是。”

    她脱口问苏夫人道:“您当时是不是像戏文里唱的那样,站在高楼上,抛个绣球到他身上,然后就把他领回家当夫婿?”

    说起苏飞玉,苏夫人有些发愁了,“玉姐儿聪慧,但是心思重,若得知自己非咱们亲生,不知会闹出什么来?”

    第二日,杨氏带着苏立秋到了舅家,递了匣子给舅母,说了一番话。

    苏夫人自令婆子送苏立秋回去。

    杨氏一听,再一看匣子里的钗环,果然没有马上拒绝,而是喊了苏鉴和苏阿婆一道,商量收下还是不收。

    李嬷嬷自去禀了苏老爷和苏夫人。

    又说几句,苏立秋眼看天色不早了,怕杨氏等人忧心,便起身告辞。

    苏逸明道:“待回去了,慢慢再开解玉姐儿便是。”

    友人们接过名刺,互相传递着看一圈,不管懂不懂,全道:“苏兄,你家祖上冒青烟啊,这辈子竟能接触到翰林这样的大官儿。”

    苏逸明一听,松了口气,苏家这样的乡下人家,肯教女儿认字,确是厚待了。

    苏鉴最后道:“不收反有些不近人情,就收下罢!明儿备一备,送些土特产当回礼,也是咱们一番心意。”

    苏鉴便笑着描述苏逸明夫妇的派头以及当年慧宝寺生产之事,又说苏立秋眉眼和苏夫人那般相像,做不得假。

    正说着,见杨氏带着苏立秋回来,一众人又忙来叮嘱苏立秋道:“秋姐儿,到得京城后,可别忘记你爹娘十六年养育之恩。”

    苏鉴不由一拍头,是哟,昨儿对方自报了姓名,却没有提及别的,自己也没有问……

    苏立秋一听,哦了,这不是跟戏文里唱的探花郎游街一样么?

    苏逸明道:“毕竟身上流着你我的血,只要好好教导,自能跟上玉姐儿。”

    苏立秋答道:“自六岁起,便跟着阿爹识字,普通的贴子及书信,皆会读会写。”

    好友们纷纷询问苏立秋亲生父母的事,又道:“你们把秋姐儿养这么大,突然来了人说是她亲生父母,这就要领走,总归叫人疑心。可别遇上贩子,把人哄了。”

    在舅家待了半天,杨氏也怕家中还有事,便带着苏立秋告辞了。

    这下子,苏老爷和苏夫人齐齐笑喷了。

    楚国虽是以武得天下,但却是以文治天下,且现下圣天子重文臣,爱诗才,京城贵女也以识字会作诗为荣,若苏立秋不识字,到得京中,怕是很难交到朋友。

    苏夫人点头道:“我本也忧心,别的犹可慢慢教,若是性子不好,却难以扭转,而今尚算放心。”

    苏立秋道:“烦请嬷嬷过去转告,用了早膳后便能起行了。”

    苏立秋笑一笑道:“自不会忘。”说着忙和杨氏进房。

    苏逸明待苏立秋一走,沉吟一会道:“秋姐儿相貌虽糙些,但养在乡下十六年,性子没有养怯,言行举止落落大方,已算不错了。”

    至第二日一早,苏立秋才开门,就见李嬷嬷立在门外,笑道:“夫人已准备好一切,只等姐儿这边妥了,就能出行。”

    苏阿婆也有些犹豫,若对方送银两,自然不能要,但说添妆么……

    又有友人道:“你们毕竟养了秋姐儿十六年,她以后当了官夫人,若能回来看看你们,你们也有好日子过了。”

    稍迟,苏夫人让婆子拿了一张名刺过来给苏鉴。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