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5(1/3)

    这样的话,从少年时候樊齐光承袭爵号以来,说了不知道多少遍,池听雨听得耳朵茧子都出来了——但他明白,这正是他们自小就许下的承诺,此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万里鸿鹄之志,创千秋泽世之功,不必权高位重,不求青史垂名,只望以己之才学,换得黎民百年安稳。

    彼时的他们,一心想的是要如何打赢这场战,才能保住大许的疆土,才能保住身后的万千子民。

    之后的一个月,他们犹如肃杀的秋风,将屠原烧到大许的火给它扫回去,生生在屠原准备充足的情况下,在屠原本以为大许会打持久战的情况下,连消带打,一气呵成,出其不意掩其不备,不仅招招出奇,得以击退屠原,还请旨西出塍黔关乘胜追击,势必要让屠原再无进犯可能。

    与此同时,王讳在后方边陲不断招募兵士,一呼百应,短短一月间,樊家军便从最初的十万扩增到二十万,足足增了一倍之多。

    此乃樊家军名存实亡的最好回驳!此乃年少家国承诺的又一次兑现!此乃福泽社稷苍生的千秋之功!

    一切的胜利仿佛近在眼前,触手可及!

    但池听雨从来没有想过,他们最终会败。

    不是败给了屠原,是败给了自己人从身后送过来的那柄快刀。

    那是击退屠原后,西出塍黔关乘胜追击的一个月夜,本该誓死反抗的屠原人突然丢盔卸甲而逃,与之前的负隅顽抗形成鲜明对比。

    樊齐光察觉到不对劲,当即下令停止行军,果不然湘源城寄来求救信一封,说是屠原人已经绕后,不日就要进攻湘源城并屠城。

    樊齐光和池听雨顿时觉得奇怪,因为王讳亲自带兵留在塍黔关,不可能会让湘源城孤立无援。

    但求救信还夹带了王讳的密函,正是要他们撤军回防的急递。

    莫非竟有他们漏算的一环?

    经年历经沙场的两位老将心中疑窦丛生,但王讳密函上确实是他本人字迹,既有官印又有私印,甚至还有三人私自约定好的暗语,且此事关乎湘源一城百姓的生死,不得不慎之又慎。

    于是两人商榷后,还是选择放弃这次绝佳的追击机会,往湘源城方向迅速撤军。

    当临近湘源城时,西南边陲已经连失五座城池,唯有湘源城还在死守——但之前竟无任何急递送至樊家军手中。

    守将韩舟带着人马赶来,已是狼狈不堪。

    两人一问才知,屠原的大王子克里俅亲自带人远遁到此,趁机绑架了王讳妻子赵氏,王岘王监军赶去救人,不料计谋不足,也中了埋伏被捕,克里俅便用这两人要挟王讳让出塍黔关。

    但王赵氏和王岘两人拒死不从,在王讳为难之际,皆已自尽,让克里俅彻底失去了手中筹码,落荒而逃。

    王讳悲痛之下,将一封密函给了韩舟,交代若屠原人尚有后招,必定是要取湘源城,如果事发,就将密函向西速发,让樊家军撤军相救。

    随后,王讳带人追克里俅而去。

    不出王讳所料,等他前脚走,一直潜伏在暗中的屠原人马便出现了,对西南诸城池发起猛烈进攻,韩舟赶紧将密函送出。

    樊齐光和池听雨闻言皆是一怔。

    一切都发生得太过突然。

    王赵氏虽是女子,但有军籍,善医术,胆魄足,常年跟随樊家军为医官。她在乱局中舍生取义,也是意料之中的举动,令人钦佩惋惜。

    至于王岘,虽是王讳堂弟,但王讳觉其资质平平,又行事驳道,一直不曾从旁提拔半分,甚至在吏部秋选升了王岘官职的时候,王讳会让吏部尚书划去其名。但大家都没想到,就是这般平平无奇又不受堂兄待见的普通官吏,在面对生死抉择时,也能毅然而然地选择大义,实在可歌可泣。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