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3)

    早在去年冬天,她就已经暗搓搓地相中了西塘村的几块地,大体应该是没有人愿意要的那种地,一处是属于山地或林地,另一处则是村北头靠近大路的四级土地。

    然而建国之后,该茶楼被收为国有,就变成了如今的一家普普通通的国营饭店,当年的舒适雅致早已不复存在。

    现如今她自己上了学,大部分的时间都要放在自己的学业上,甚至不久的将来,她还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自己的事业上,所以才想要把女儿送上学。

    都道是“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看卖相,宋清月的手艺竟然丝毫不输于陈婶,细问之下,陈曦才知道,原来宋清月的手艺都源自于她的外婆,而她的外婆则正是羊城人。

    徐雅倒是觉得户口在不在京城,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陈曦夫妻二人能提供她们在京上学的证明,还有她们一家在京居住的证明,就可以去街道办理一张孩子上学的介绍信,这样就应该可以顺利的办理入学手续了。

    再说说这一个月以来,宋清月和秦瑶的生意进展。

    然而兰芳居茶楼的特色糕点,其做法却都深深印在了陈婶的脑海里,那是因为,早些年陈婶还没有嫁给陈伯的时候,曾在兰芳居茶楼当过好些年的学徒。

    再说了,婷婷7岁上学,今年是二年级,9月份再开学就是个三年级的大孩子了,也能帮忙照应一下两个小的。

    她小女儿刚刚过完六周岁的生日,比宁宁大了几个月,她们家的孩子都是7岁上学,这样看来,就算珊珊也在今年九月份入学,其实也就早上了一年学而已。

    然而她却没有想到,宋清月竟也会做。

    但为求稳妥,徐雅还是决定帮陈曦具体问一问。

    按宁宁的基础来看,她早就可以上小学了,甚至是跳级。但陈曦一直觉得宁宁年纪太小,她也不放心,才一直都是自己来教。

    徐雅一番思量之后,便决定让珊珊跟宁宁一起上学,对此陈曦当然万分高兴,于是两人就这样说定了,等秋天送两个孩子一起上学。

    刚说完户口的事儿,徐雅又转念想到,宁宁现在还不到六周岁,要等到今年夏天过完生日才刚满六周岁,上学难道不早吗?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几种糕点都是出自当年申城一家非常有名的茶楼,兰芳居茶楼。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宁宁不但学会了很多京城小孩子们的游戏,就连说话都带上了些许京片子的味道,不禁让陈曦啧啧称奇。

    她一个没忍住跑到厨房去看,却看见了几样似曾相识的糕点,那是她小时候在申城经常吃到的粤式糕点。

    而且珊珊早一年上学,不但能够跟宁宁有个伴儿,家里面公公婆婆也能轻松点儿,不用白天守在家里帮她带孩子了。

    徐雅听罢,倒是想把自己的小女儿珊珊也送上学了。

    陈曦的考虑却是,宁宁虽然还不到六岁,但她从四五开始便跟着陈曦启蒙了,还时不时的跟着陈曦去村小学旁听。

    陈曦有些好奇,两人到底鼓弄出了一些什么好吃的?

    因此,陈曦才没有把她们一家三口的户口迁到京城来。

    但她知道,就在今年年底,农村就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了,分到的土地面积是按各家各户的人头以及土地的等级综合核算的。

    陈曦跟徐雅说,她打算让宁宁今年九月份就上小学,就上婷婷目前所在的小学,她想托徐雅帮忙问问,如果孩子的户口还在农村,上学需要什么条件。

    其实早在陈曦在京城买房子的时候,就可以把她们一家人的户口都落到京城来。

    一开始宋清月和秦瑶先做了几天市场调查,接来下两天,陈曦便发现,晚饭后,宋清月和秦瑶总是忙忙碌碌的,并且时不时的,厨房还会传出阵阵清甜的味道,闻得人心里怪痒痒的。

    兰芳居茶楼的历史非常悠久,它曾是申城早些年最为知名的社交场所,是一家舒适雅致、茶点精致的粤式茶楼,很受当地士绅的喜爱。

    宋清月下乡多年,从未做过如此精致的糕点,手艺已经生疏了很多,她鼓弄了两天,失败了几次,又结合了北方人的口味改了糖的比例,才作出这么几样成本相对低廉,又色香味俱全的糕点。

    陈曦记得,她小的时候,最爱吃的糕点便是出自于陈婶之手的粤式糕点,端得是,松软香糯,清甜可口。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_~~_~~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