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2/3)

    路英这种囤日常消耗品的,已经算是囤货程度最轻的患者。当年囤几百套秋衣秋裤的,囤半屋子锅碗瓢盆的,囤一衣柜毛线的,比比皆是。论起囤货,后世的人跟八八年相比都是孙子。

    “小雨呀,你以后毕业了,准备去深城工作吗?”孩子们都年轻,根本不会考虑那么久的事情,但是当妈的人,不能不考虑。

    不管舒雨和路晁,都没有当着路英的面提起皮革厂的事情,只是说起暑假的时候,准备去深城,问路英能不能一起去。

    许然在电话那头半天说不出话来,声音也跟着低落了许多,“你的谢谢我收下了。”

    “许然这小子也跟我提了好几回,现在我可不能去,等着吧,有机会的。”路英迟疑了一下,然后说道,“关于各个企业三产公司的事,上头还没有定论。”

    厨房里的两个女人,营造出极其忙碌的景象,路英不满的看了一眼姗姗来迟的儿子,“怎么现在才来,赶紧给我把土豆洗了削皮切丝。”

    “报纸上都在说价格并轨,物价已经涨疯了。老百姓都在传,所有的商品价格至少翻倍,趁着能买赶紧多买一点。”

    这一场价格并轨,并未完全成功,一直到九零年,才算完成历史任务。至此,中国才算真正实现价格并轨,再无计划内指导价,从内到外,统一价格。

    “不会超过三千吧。”舒雨知道从八八年开始,房价和其他商品一样如同坐了直升机一般上升。不过这个直升机开到九二九三年,又掉了下来。缓了两年,终于知道直上就容易直下,于是变得聪明了,开始了慢慢爬坡似的上涨。

    “你等着,我晚上不睡了,今天就摇人,我就不信找不着内个孙子。”

    舒雨还记得她在某个公司参加培训的时候,有人讲过,八/九年全国私营企业倒闭一半,九零年个体户直接少了四百万。

    刚开始工厂就由许然管理,最好由他一直管理下去。当然,前提是他乐意的话。

    “对了,我下午听说,有个新盘要开,你们知道准备卖多少吗?”路英卖了个官司。

    而价格并轨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相当严重的,导致这几年的市场环境十分低迷。当然也有外在原因,大家都很清楚八八年的第二年发生了什么,这里不多提。

    “听说还得涨,现在全国都在搞房屋私有化,单位的房子都要让私人买断,国家发证承认产权归属,以后原则上不搞福利分房。”

    聊完这些家长里短,舒雨沉甸甸的心情终于慢慢转好。她跟着路英去厨房的时候,路晁坐在客厅里拿起了电话。这是路家刚刚装的座机,舒雨也准备在家里装一个,但还没腾出空来。

    “拜托了,还有,谢谢。”路晁说的十分正式,而且慎重。

    她一直记得舒雨的话,也一直在为这一天做准备。随着出版社地位的提高,她的消息来源也日渐增多。最近可能有这方面的消息传出来,所以她不能离开。

    她不觉得自己跑去管理工厂是个好主意,何况这样一来,下头的员工也会搞糊涂,到底是要听她的还是听许然的。而且一些管理层,也一定会站队,站队就会有派系之争,到时候怕是不好收场。

    不搞福利分房是商品房存在的基础,从八十年代开始,商品房一步步试水,到九十年代发展壮大,再到二千年以后成为人人都关心的话题,房地产行业更是有了跳跃式的发展。

    路英也是一种从众心态,要说谁买不起,她也不担心买不起。问题是大家伙都去抢,断货了怎么办,要用的时候买不着怎么办。只好也跟着抢一批回来,心里才有安全感。

    当然,这个私人买断从中央发指导意见,再到落实到各个地方,用了好几年的时间。有可能大城市都买断很久了,小县城却才刚刚听说。而有些福利很好的单位,不能搞福利分房,就搞集资建房,总之围绕着房子的议题,一直非常热闹,而且各种问题,好的坏的层出不穷。

    “哈,二千三一平,怎么样,绝了吧。”这个新盘的地段,比惠民小区要好,但也不是核心地段。但面积做的十分合理,七十平的两房,一百平的三房,户型紧凑不浪费。看样子,开发商也越来越有经验。

    电话那头,许然的声音传过来,两人嘀咕一阵,许然在电话那头破口大骂。

    “真可惜,不过也没关系,深城的工厂就在那里,什么时候去都可以。”

    “应该会两边跑吧。”舒雨知道自己的特长不在于管理,而在于设计,以及知道一些大事件的发展趋势。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直到九零年的亚运会之后,国家才慢慢恢复元气。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