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2/3)
几个人坐在一块合计着,招聘的事是该提上议程了。之前的招聘难度大,是因为大学生包分配,特别是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分配的单位可以说不是一般的好。也导致这一阶段的大学生,除了出国,很少去外资工作,更别提民营企业。
“看来留学中介的事,得抓紧办了。”路英连续几天听到员工的回馈,只能将许然叫来。
“但也有可能是隐藏在爱情之下的狩猎,国外合法的风/化场所,国外偷猎人体/器/官的场所,都有可能是这些孩子的归宿。如果有那么一天,你在怨恨凶手的同时,也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否是造成这一恶果的最大推手。”
“我过来就是想问问,摄影工作室的事,你说要并到什么基金会里,到底是怎么回事。”
而对于了解的人来说,就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碰巧买的,怎么了,我听说你留在京城实习了。”按惯例,该走关系留校的,留京的,这个时候就该发力了。实习单位基本也是日后的分配单位,像宿舍里另外几个舍友都回了老家实习,只有丘兰留在京城。
“你可真是个大忙人,我打了几回电话,都没人接。”
出版社里,路英看完杂志社的销量,刚放下心,就发现杂志社的热线电话响个不停。几乎全是问留学情况的,接线生不得不一再重复,会将问题 ,敬请期待下月新刑。
好在到了九十年代,招聘终于不像往年那么难,逐渐有大学生不满足分配的工作,更愿意去大城市或是去外资工作。
“你听听,是不是说的特别好。欧美国家是先进,是发达,但也不是所有国家都比中国好,这一点说的太对了。”大哥说完,催着爱人赶紧烧饭。
而通过这次招聘,他们再一次意识到,他们名下的产业已经有些多了,需要进行整合。
丘兰不仅过来,还顺便带了些熟菜,“这家的凉菜特别好吃,你一定要尝尝。”
“就算是大家认为普遍富裕的欧洲,国家之间的富裕程度也存在极大的差异。这些客观的事实,往往被家长忽略,而是一味的强调国外什么都是好的。这样教育的结果,就是你的孩子长大成人之后,被人用国籍一忽悠就走,如果他们真的是因为爱情,那当然应该得到祝福。”
“吃了饭又要下楼侃大山啊。”爱人笑着摇头,系上围裙。
舒雨又报出几个电话号码,“怪我怪我,以后这里没人接,你就打另外几个电话。”
“没问题,我让哈里请了几个老外,专门做教育咨询的,开一场讲座就是了。愿意报名的,我们就协助他们办理留学事项。”
京城的事忙乎的差不多,舒雨准备去深城时,丘兰打电话过来,约她一起吃饭。
虽然今年有些晚了,没赶上最好的毕业季,但莉莉丝,乐辰化工,艾伦机械和贸易公司,还有出版社和中介公司,还是招聘到为数不少的高学历人才。
中美两国之间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信息的不对等,互相不了解,而了解的渠道也非常有限。
“我爸托的关系。”丘兰倒是挺坦诚。
同时也有部分人,看到身边大量的下岗工人,也不再迷信铁饭碗,更愿意挑战自己去尝试更多的可能。
“也别去外头吃了,上我家吧。”舒雨直接提议。
“我看你还能再管一年,就没着急,这个基金会是我们公司自己办的,每年抽点钱到里头给教育事业做点小贡献。工作室的生意挺好,放弃太可惜了,我想一直干下去,基金会做为监管,收入还是回馈到学校需要帮助的同学身上。”
顺带参观一番舒雨的家,“真没想到,别人削尖了脑袋想留在京城,你这是连家都早早安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