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鄙的圣人:曹操第9部_第八章 废杀伏皇后(5/7)
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曹操晋位开国又受封九锡,已是僭越之举,何况皇后一族血染屠刀,天下贤士愤者愤、惧者惧,这个节骨眼上有几人肯来捧场?虽这么想却不便说,都挂着一副笑脸。
曹操何尝不知?早拿定主意,要将这帮人全部予以重用,燕昭王为求贤不吝千金买骨,只要厚待这帮人,何愁天下岩穴之士不眼热?他摆足了折节下士的架势,与众人一一相见叙谈;众人见魏公竟如此器重,无不感恩戴德。曹丕远远望见司马懿站在和洽身后,满腹机谋欲与他说,苦于耳目众多不便过去述说,只好默默盘算。
突然间,曹操把目光锁定在人群后排一个布衣之士身上——此人瘦小枯干,一张瓜条脸,三绺焦黄胡须,满脸皱纹,水蛇腰大罗锅,其实才四十出头,不知道的还以为六七十呢,比曹操都显老。他身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粗布衫,这衣服不知穿多少年,衣襟下摆都起毛了,袖子上还有块补丁。即便不拘衣着,见当朝丞相、封国之主岂能这般寒酸?
曹操不但不恼,反而甚喜:“哎呀!这不是吉先生吗?”
吉茂,字叔畅,冯翊池阳人,莫看此人寒酸得紧,却是响当当的人物。郭氏、田氏、吉氏皆冯翊大族,吉茂曾家财豪富,他族兄吉本是两朝老臣,今在许都担任太医令;吉茂日子却越过越穷。只因他有收集图书的癖好,为此广求天下书籍简册,什么天文地理、经史子集、文韬武略,乃至谶纬、医卜、历书统统来者不拒,结果偌大一份家产都叫他换了竹片。他倒不挑吃、不挑穿,只是坐吃山空家里房子越来越小,最后书都堆满了卧房,窗户都堵死了,为此妻子天天指着鼻子数落他。
“惭愧惭愧。”吉茂见到曹操很是羞赧——当初曹操征关中时曾与他相见,甚有起用之意,吉茂再三推辞不肯为官,如今却厚着脸皮主动上门了。
徐奕怕他面子过不去,忙打圆场:“吉先生此来可与当初不同,当年不过是经籍之士,如今却是孝廉。”
“这就对了。”曹操笑道,“看来张既不但通晓治戎之策,也慧眼识人,似吉先生这样的高士,不举他为孝廉还举谁?关中战乱二十余年,民生尚且难保,何况书籍简册?若非吉先生这等爱书成癖之人,只怕有更多典籍毁于战火。理乱之功造福一时,治国之功造福一代,文教之功造福千古,这是莫大的功劳!”
“不错,不错……”众人不禁点头。
吉茂眼泪差点儿掉下来,为保护书籍吃多少苦只有他自己知道,不过能得世人这评价,也算无怨无悔了,索性把心里话向曹操挑明:“在下不敢欺瞒丞相,我读书成癖不愿为官,但蜗居已久无可生计,求亲告友终非长久之计,实是想求份俸禄养家糊口。即便不为自己,也为那满堂的书籍啊!
”
此言一出在场之人无不揪心:哪有这么直白的?若都似你这样,魏国朝廷岂不成了混饭的地方?名气大的多数不肯出山,好不容易来一个还为糊口,魏公岂能痛快?
哪知曹操仰天大笑:“这有何难?天下之大财货充盈,难道就养不了一个为国贮书之人?先生既然张口,孤就当馈赠。但无功不受禄,传扬出去对先生名誉也有损。我看这样吧,我表奏您回乡当个县令,您拿六百石的官俸守家在田,既当了官,又没离开您那些书,两全其美,您看如何?”
“这、这……”吉茂不知说什么好。
“不必推辞。”曹操不让他为难,“回头我嘱咐张既,叫他选几个精明的功曹皂隶派到你县,先生实在拨冗不开,就叫他们代为理事,出了乱子我问他们的罪。您若愿意办事就到大堂坐坐,不愿意就拍屁股回家歇着,他们还敢拦您?”
吉茂再不满足也说不过去了:“多谢明公。”
曹操也满意,其实重吉茂之名远胜其才,这样的人想尽办法也要让他挂个官职,好向天下人展示自己多受名士爱戴。客套两句又见数人,不过拱手寒暄,直到徐奕介绍:“这位乃弘农董遇董季直,在朝任黄门侍郎,受丞相之命调职邺城。”
“哦?阁下就是为天子讲解《老子》之人?”曹操加了小心,从上到下仔细打量,唯恐此人接近天子有“不轨”之心;见董遇四十左右,身材敦实貌不惊人,莫说不及想象中那般出类拔萃,甚至有些迂腐之态,当真是个老实的读书人。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