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节(2/3)
毕竟时间也到了建安十年,袁谭身死,二袁远逃塞外,离曹操彻底平息中原已是不远了。若不能在今年前平定江左,霍峻真担心曹操会抽出兵力,插手荆扬之事。
霍峻拿过书信,拆开阅读起来。见其上的内容,霍峻眉头微微皱了起来。
“都督!”蒋济看了眼俞韶的背影,问道:“何如?”
“若臧霸欲横渡长江,袭扰江南诸县,唯有从濡须口、采石矶、京口等地渡江。采石矶至京口长有百里,烽火台修筑江岸,可观臧霸动向,故分兵屯守濡须戍及京口即可。”
蒋济捋着胡须,担忧说道:“都督,臧霸非无谋之辈,其具勇略,今屯兵巢湖。我军若率军南下,则庐江、江南诸县空虚,恐会被其所趁。”
“此事易尔!”
侍从趋步小跑入堂,拱手说道:“诸葛军师来信!”
收降孙氏旧部有利有弊,其利在于能够安抚人心,壮大己身的力量,又能迅速收复各地的县城;其弊在于有反复之嫌疑,难以让人用得放心,谁也不敢保证他们会不会跳水。
“哈哈~”
“咦!大军来战报,不知刘豫州进展如何?”
迟疑少许,俞韶说道:“都督,江北臧霸兵众,若徐明与其勾结,以韶之兵恐难挡之。”
“今峻已命徐盛率水师屯濡须戍,观烽火台迹象,巡视江水。峻兄霍中郎驻扎京口城,以镇江南诸县,节制徐盛。且俞韶兵马征讨芜湖,危机之时,亦可用之。”
又寒叙了一番,俞韶受命告辞,归营准备平息芜湖的叛乱。
霍峻拍了拍俞韶的肩膀,笑道:“本督已命文向屯兵濡须口,舟舸巡视大江,臧霸若敢南下,必当击之。不知公礼可有他求否?”
蒋济沉吟少许,说道:“舒县、濡须戍二地毗邻,水陆互为犄角。采石矶至京口百里,有烽火台示警,且霍中郎屯兵京口,足可绝臧霸渡江之意。”
霍峻点了点头,说道:“孔明深晓吴越地势,知道钱塘处水陆要冲,关乎大军命门,今已命文聘固守钱塘。”
“都督,怎么了?”蒋济见霍峻的神情,问道。
“报!”
俞韶摇了摇头,说道:“都督安排妥当,韶已无他求。”
霍峻招呼蒋济坐下,笑道:“公礼已出兵芜湖,徐明兵乱将可平。我等不日亦可率水师入丹徒水道,与二公兵马汇于笠泽。”
霍峻让俞韶率军出征徐明,不仅有平息叛乱的想法,亦有支开、试探俞韶的目的。今拿下京口已有近十日,江南诸县也已陆续归附,霍峻也有率军进入丹徒水道,联系上刘备、刘琦二军,攻取吴县的念头。
十八岁的俞韶年纪轻,本就对霍峻的兵略心服口服。今听霍峻如此‘关照’,不让自己从征孙权,又在磨砺自己兵略,进而心中愈发感激霍峻。转念间,俞韶便将征讨徐明的尴尬心理抛之脑后。
霍峻没有说话,仅是将书信拿给蒋济,大步走到挂在墙上的吴会舆图上。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说着,霍峻用点了点笠泽,皱眉说道:“峻所忧之事,乃是不知孙权、周瑜大军所在何处。自大军入吴会以来,仅有程普、蒋钦迎战,却不见江东大军踪迹,其中必有蹊跷。”
事关自己的后路问题,霍峻不敢委任他人出镇,而是让自己的兄长霍笃坐镇京口。他将都督甘宁、高翔、陈越、丁奉、钟离斐、李巍等将,率水师七千人入丹徒水道,与江东水师决战。
蒋济拿着书信,看着墙上的舆图,说道:“大军北入笠泽,恐钱塘有危啊!”
霍峻从竹简下抽出一份布防图,摊开指点说道:“臧霸屯兵巢湖,坐观江水南北。其兵欲入庐江,庐江北靠潜山,南近江水,唯东可入,故屯守舒县即可。今峻已命高晨领兵千人屯舒县,以御臧霸西进庐江。”
“嗯!”
说着,蒋济笑了一声,说道:“孙瑜辛苦修建的烽火台不曾拦住都督帐下的‘曹军’,今却要拦住曹操帐下的曹军了。”
进而,蒋济在舆图上比画,说道:“笠泽与大洋之间,有松江作为沟通。兵船可出松江至大洋,向南近岸航行,可逆钱塘江北上,抵钱塘城下。”
古人用兵并不局限于江水湖泊,利用大海的进军,早在春秋之时便有。吴王夫差伐齐,水陆并进,在黄海上爆发大规模海战。越灭吴时,范蠡受命从大海入长江,阻击夫差回国。
俞韶面露感激之色,拱手说道:“请都督放心,韶必破徐明,平息江南兵匪。”
待俞韶出堂时,蒋济后脚便入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