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节(3/3)
东汉后期以来,荀彧见过了太多的乱政,权臣、武夫、阉党、外戚轮流登场执政,他思求‘政由宁氏,祭则寡人’的政治理念。
或许荀彧的思想,在外人看来拧巴。但实际上与荀彧思想相近的人也不是没有,如东晋的王导便是如此。
八王之乱,王导南下,积极联络江南士族,让他们支持琅琊王司马睿登基。在晋元帝司马睿与王敦爆发利益冲突后,王导选择帮助王敦击败司马睿。
然当司马睿战败后,王敦打算废掉晋元帝时,王导又表示坚决反对,始终如一的维护了司马氏的皇族地位。
皇帝与和士大夫共治天下,保皇帝,为家族,或许是荀彧、王导这类人的写照。
望着怒而出帐的荀彧,曹操看了眼案几上的空盒,长叹了声。
“文若休怪孤了!”
志满北归
自那日曹操与荀彧争吵后,二人撕破脸皮,矛盾激化,无可调和。
荀彧称病求休,言难以随军征战。曹操从其意,准荀彧留城养病,让侍从好生‘照料’。
寿春,曹军大寨。
大帐内,杨修奉上战报,说道:“启禀丞相,臧徐州率军深入淮南百余里,扫荡淮东,水贼败降,兵围射阳月旬。然射阳临近湖泊,水贼舟舸出没,袭扰粮道,兵疲粮尽。今请丞相吩咐?”
射阳湖,汉称射陂,湖最深且阔,能受诸郡县水,东走可入海。吴王夫差联通江淮的邗沟,便是通过射阳湖北上江淮。
孙策进攻陈登,从江东发兵浮海北上,从河水驶入射阳湖,兵破射阳县。
在霍峻布置的江淮防线中,淮西以六安、合肥为据点,淮东以射阳(今宝应县)为据点。淮东地区,守军有万人,由副督鲁肃坐镇,将军徐盛率军五千固守射阳城。
今时别看臧霸深入百余里,多是霍峻让出去。在霍峻制定的防守战略中,淮东如遇曹军重兵南下,将以射阳湖为据点,通过河水的四通八达,利用江左擅长的水军袭扰曹军的粮道,从而通过百余里的无人区,逼曹军粮尽而退。
至于刘基负责的屯田地带,分布于射阳湖以南,即复建广陵郡的高邮、海陵、平安三县乡。除非射阳被破,射阳湖水军覆没,否则曹军无法继续深入。
曹操思虑说道:“南贼以舟舸见长,射阳城据水而守,非重兵不可克。臧徐州出兵已有时日,粮草不济,难以再战,且让其撤军北归。”
“诺!”
望着杨修退下的身影,曹操脑壳疼得很。他此次南下虽多是政治企图明显,但不代表他不想重夺合肥。
然霍峻知他南巡寿春,犹如刺猬般,放弃外围城郭,将兵力收缩到六安、合肥、射阳等城,完全没有与他作战的想法。诱自己深入江淮,拉长补给线,利用水网的密布袭扰粮道。
不得不说,霍峻是他曹操自征战天下生涯以来,遇上最强劲的对手。因敌而战,知时而退,从不拖泥带水。
“丞相,既让徐州撤军,我淮西兵马今下当如何是好?”夏侯惇迟疑说道:“毕竟霍峻素善水战,江汉旧事,不可不鉴。”
见夏侯惇无意中戳到自己的伤口,曹操的脸色黑了下来,闷声说道:“金口之役,值有疾病,天火烧船,孤撤军而走,横使霍峻得胜此战,虚获功名。”
“孤南巡江淮以来,南贼浮水而逃,固守城郭,不敢战之,是乃丧胆尔!”
“正是!”
孙权见是如此,急忙起身,为曹操背锅。
孙权起步出列,谢罪说道:“金口之役,权识人不明,错看俞韶其人,让甘、俞二人诈降成功。权请丞相责罚,治权招降不利之罪。”
曹操挥了挥手,淡淡说道:“那时吴楚归降士人将校众多,为收人心不得已为之,些许奸诈之徒混在其中,难以分辨,亦是正常之事。”
说着,曹操捋须笑道:“此次南征,芮玄率军士归正,得赖仲谋招降。功过相抵,仲谋何罪之有?”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