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节(3/3)
宋知府在旁同意:“正是,宁国府六个县的官学随便看,今年本府欲加钱多招学生。”
“我下丘村捐一千贯用以学子读书用。”里长这就是同意了,对,多招,村子出钱。
如今村子除了娃娃,人人识字、会算术,会多会少的区别罢了,却一直在学。
找一个不识字的来当上门女婿,对方压力大,是不是得跟着学?
本来上门女婿就丢人,再承受各种压力,别想不开寻短见。
嫁过来的女子反而没问题,女人地位低,知道自己嫁来要听夫家的话,让学就学呗!
“果然是忠正、仁义、良善之村,本府待府中读书人谢过了。”
宋知府抱拳,一千贯可以的,反正下丘村的钱随时能有,上回养济院就出了一千两银子。
事情商量妥当,官员们愉快地喝酒,抬眼便是各种颜色的琉璃灯。
……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五月初六衙门中的人吃完早饭,骑上依依不舍的马,赶着车与村子作别。马得出去骑,牌坊里面不行。
牌坊一立,下丘村有人犯事,官府想拿人,人一到牌坊,下马的下马、下车的下车、落轿的落轿,气势瞬间就没了。
他们带着大量礼物一走,王老蔫那二百工匠到来,帮忙制作大棚。
其他村子的人忙完各自的事情,跑来帮忙种姜。
此时种姜算晚的了,应该是立夏种姜,然后夏至的时候回收种姜。
现在已过了夏至,那时太忙碌了,眼下只能抓紧时间种。
队伍回村子时就开始了,先是给姜催苗、分姜、泡碱式硫酸铜,目前正好能种。
如此一来便不能回收种姜,同样需求大量人手,并且对操作有技术要求。
下丘村要种五十亩地的姜,村民之前买回来两万五千斤姜,不是放了两年以上的老姜。
一亩地需要扔进去四百斤的姜作种子,正常可以收获四千斤,好的话六千斤也没问题。
剩下的姜,分给来干活的人当工钱,都给催完芽了,他们拿回去自己能种,种个半分地试试。
来的二百人,一人给二十斤姜,四千斤就没了,剩一千斤村子吃,一个人不到二斤,可以吃很长时间了。
“咱们属于种晚了,晚四十多天,种姜不回收,嫩姜要收,嫩姜拿来做糖姜片,算是药吧,也当零嘴吃。
今年咱们有大棚,收完嫩姜还可用醋酸盐泡,再放到大棚里种,就能有好吃的姜芽了,这叫姜芽软化栽培。”
里长对朱太一四个人讲解,四人忙着记录,等下丘村稍微不忙时,要立即派人回去把记录好的上报。
昨天朱里长说得还是高屋建瓴的话,今天转头讲起脚踏实地的生姜种植。
昨天指点江山,今天指点姜山。
来干活的人已经提前知道工钱用姜来结,在家中开出来半分地,三十平方米。
今天村民在旁边教,加上村民,一天能种完五十亩地,回家明天自己种。
说是种下去二十斤姜,过来学照料,两次收获有二百斤的姜,嫩姜腌制、老姜拿来做菜或冲姜糖水。
属于下丘村白给的,干一天的活儿,哪值二十斤姜?中午吃一顿饭就比工钱多。
朱闻天挑扁担,一头一个篮子,装上姜运输。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