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3节(3/3)

    这高人……哎呀……行吧!

    是咱的福分,从古至今,一个个高人,姜子牙、范蠡、鬼谷子等等,不行,差太多了,太多了啊!”

    朱元璋说着说着又想起高人,往前看历朝历代,厉害的人有。但下丘村高人这种,没有!

    强得已经不讲道理了,最可怕的是能躲,明明下丘村就在眼前,你就是找不到高人。

    只作交换不占地

    晚上接风洗尘宴开始,不用再去金水桥那里了,直接在下丘村,皇城五品以上官员参与。

    官员们发现个问题,下丘村的人跟过节一下,喜气洋洋的,之前到这边聚餐,感觉也很正常,却没有此刻的那种来自灵魂的欢愉。

    朱闻天继续烤他的串儿,他今天就做了一道菜,雪绵豆沙,这菜孩子最喜欢吃,跟吃棉花糖似的,并且带豆沙馅。

    但厨子不怎么爱做,要不上价,工序还麻烦,考验控油的基本功。

    朱闻天那时遍地东北菜馆,正宗不正宗,进去点几道菜就知道了。

    一个是糖醋锅包肉,即原味锅包肉,不放番茄酱的那个。

    再一个是乱炖,如果店家用自己做的红烧肉就不正宗,正宗的必须是红烧猪肉罐头,这是传统,懂的人越来越少。

    杀猪菜未必哪都有,血肠自己灌的少,买又不好买,所以不用点。

    但是皮冻东北饭店都得有,自己熬的,不带皮的清冻,带皮的皮冻,这两种一锅出。

    炒酸菜,加粉条的是东北的,即便一些东北人不爱吃粉条。

    尖椒干豆腐,干豆腐很多地方叫豆皮,跟部分地区的千张差不多。

    地三鲜,土豆茄子青椒,这個菜的青椒有的东北人不喜欢。

    土豆烩茄子加葱花拌酱的,主食捞水大米饭。

    再就是雪绵豆沙,也叫雪衣豆沙,盯住这个最能判断所谓的东北厨师的手艺。

    朱闻天做了一大堆,没办法,宫里的孩子一看到他,都蹦蹦跳跳地围过来,让他抱抱、举高高,强烈要求吃他做的雪绵豆沙。

    皇孙朱雄英甚至还用毛笔写了首……诗?

    雪绵豆沙肉嘟嘟,吃到嘴里软乎乎。又甜又白哪里找,万里归来憨憨叔。

    五岁的孩子为了吃,写出来这个,不做行吗?

    人家朱元璋恨不得亲自下厨做了,可惜他不会。

    朱闻天愿意给孩子们做饭,今天他心情特别好,那么多的美洲作物给弄回来了。

    里面还有最方便做咸菜的洋姜,也叫鬼子姜,是从倭寇那里传过来的,实际上是美洲的。

    与华夏的螺丝菜差不多,只是没那么好看,不过产量高。

    鬼子姜随便找个地方种下去,不用管了,别种沙漠就行。

    它是蹿根生长,种下一个,来年刨的时候能刨出来好几斤,别全刨了,也不用管它是否能度过冬天。

    等第二年的时候就会发现,种植的面积增加好几倍,它自己长,什么都不用理会。

    到第三年的时候必须控制规模了,否则占其他作物的地方,腌咸菜跟嫩姜似的,可脆了。

    芸豆过来的好几种,最好的是饭豆,含淀粉量高,外表像脸谱似的,这个炖菜好吃,有的地方会把豆子剥出来跟米饭一起蒸、煮。

    西红柿不用说,还有辣椒好几种,有了辣椒,那么做菜的选择就多了几百上千种。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