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节(2/3)

    不过为了阅读,第三人称就直接称呼黄子澄好了。

    当然,最关键的是,朱棣并没有违反朱元璋留下的祖制,从来没有像朱允炆一样大肆宣传要废除藩王制,只是通过大变动将这些有实权的藩王变成无权的藩王。

    爷孙较劲

    看了一刻钟有余,朱元璋终于开口说出了第一句评价,而这份评价也决定了朱高煦的前途。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过,此刻的李景隆没有在意这些,他完全沉浸在了朱高煦口中的削藩手段上。

    李景隆一入殿内,当即便对朱元璋爷孙行了五拜三叩之礼,但朱元璋此刻的心思全在朱高煦的答题上。

    眼下,朱元璋的眼睛之中带着一抹慈爱,显然朱高煦回答的不错。

    想到这里,李景隆看向朱高煦的目光都柔和了不少:

    前面的三十二道题,朱允炆不是很懂,但他能从朱元璋的眼神中看出朱高煦回答的如何。

    只要日后的朝廷采用,那削藩根本不会引得诸藩震动。

    “是……”朱允炆毕恭毕敬的作揖,而此时殿内也响起了脚步声。

    对于这些答卷,朱元璋一张张的翻看,而朱允炆也起身走到了他的身旁,与他共同查看朱高煦的答卷。

    当然,比较起这个,朱允炆更想知道朱高煦是怎么回答最后一道策题的。

    “传他进来吧。”朱元璋放下手中朱笔,同时看向一旁的朱允炆:

    坐稳皇位以后,再通过各种各样的原因,来削除这些藩王的三护卫。

    不过,当朱高煦的最后一道策题答卷出现时,朱元璋心底还是不免升起一丝新的期待。

    朱高煦将自己想到的削藩政策全盘而出,脸上从容不迫,甚至还有闲心思在口干时坐到一旁喝茶润喉。

    就算是废藩,他的理由也很充分,让下面的人找不出借口。

    “臣曹国公李景隆,参拜陛下,太孙……”

    “此子,真乃我大明之肱骨……”

    黄子澄真名叫做黄湜,字子澄。

    饶是他不管怎么想,都觉得朱高煦所说的一切是眼下大明削藩最好的手段。

    “你好好听听高煦的回答……”

    “高煦这小子,倒是答的不错。”

    倒是此刻站着的李景隆,他眼观鼻、鼻观心,显然他对于朱高煦的答卷十分放心。

    “起来吧,让我瞧瞧这小子如何作答。”

    朱元璋向托着答题的太监招手,太监见状也快走上前,并呈上了三十二道答题和策题答卷。

    对于弱藩,朱棣先是进行警告,然后在对方再次犯错时出手,剥夺对方的护卫。

    想到这里,朱高煦思虑过后才缓缓开口:“我以为……”

    哪怕不看最后一份策题的答卷,朱高煦在他这里,也已经通关了。

    李景隆带着宫中太监走入殿内,太监手中还托着一个木盘,上面放置着考题和答卷。

    对于强藩,朱棣则是在其子嗣成年后,从王府护卫中抽调一部分护卫给其充当护卫,完全是“明代版推恩令”,可以说手段相当高明。

    只是朱元璋翻看的速度不快,他也只能耐心等着。

    可以说,朱高煦只要稍微改改朱棣的削藩政策,就可以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

    “陛下,曹国公回来了。”黄昏,当武英殿内响起司礼监太监的声音,此刻正在处理奏疏的朱元璋爷孙二人先后抬头。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