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节(2/3)

    韩侂胄是宰相韩琦的后代,曾和范仲淹一同率兵防御西夏,又同他一起主持庆历新政,在地方就任时也曾捍卫宋土。

    “议和,议和,又是议和,难道大宋就该被金人欺压至此吗?!”

    “大胆!异族好生无礼!”

    辛弃疾微不可察地摇摇头:“我一身荣之辱进退不足惜,只是担忧,若当真贸然出兵,朝廷必将损失惨重。”

    从查到的资料来看,韩侂胄北伐之时,军中已有内奸,好像是叫吴曦吧!暗通金国,卖国求荣。】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苏洵叹息:“只怕时人,不明白这词中的殷殷之心。”

    宋孝宗赵眘嘴唇紧抿,一张脸沉得可怕,当年隆兴和议,他便觉屈辱,如今又来了个开禧和议,屡屡丧权辱国,他有何面目去见先祖?

    赵匡胤将手中的杯盏一把砸在地上,胸膛剧烈起伏:“没骨气的东西,简直丧权辱国!”

    刘彻怒了,把金国代入匈奴,当场暴走。底下大臣如卫青等人脸色也不好,异族狼子野心,分明是故意羞辱。

    【但很明显,无人在意。开禧二年,韩侂胄举兵北伐,其结果与辛弃疾预料的一样,宋军大败,开禧三年,宋金再次议和。】

    “用事贴切,一片殷殷之心,辛词壮也。”苏轼叹服了。

    我们还可以和上阕中刘裕的典故联系起来看,刘裕与刘义隆一对父子,同兴北伐,却是一胜一败,原因唯在“草草”二字而已。两相对比之间,正是希望朝廷能吸取历史教训,明确北伐的正确做法。】

    其他人也义愤填膺,不论什么朝代,通敌叛国都是令人唾弃的。

    【所以说,辛弃疾在词中运用刘义隆的典故,就是想劝诫当时的统治者并韩侂胄,不要草率出兵。

    韩府。

    韩侂胄以恩荫入仕,就主战这一方说,倒是好过当时不少人。但北伐这事就e……很难评。

    李清照同样皱着眉,满脸嫌恶:“堂堂朝中,更无一个是男儿!”

    “再次议和,那个宋朝到底议了几次和?!”

    李格非这次没有阻止女儿,他是读书人,最讲节气风骨,哪里能想到南宋竟有函首安边这样的事?

    这等贼子!

    【韩侂胄先是不察,又草草出兵,终招落败。金国那边给的议和条件,除了一贯的要钱,还要求南宋这边献上韩侂胄的头颅。】

    南宋。

    【其实,韩侂胄虽然北伐失败,但对于南宋来说,愿意北伐已经是很大的突破了。

    赵眘眼中直冒火:“给朕查!查到就地正法!”

    皇宫。

    李府。

    北伐失败的下场是什么,他们甚至不需要翻前代书史,只看宋之一朝即能预料。

    “啪——”

    【韩侂胄大怒,想要整兵再战,但他大势已去,投降派再次占据上风,他们暗杀了韩侂胄,并将他的人头进献给金国,达成议和,即所谓“函首安边”。】

    韩侂胄久久失语,怔愣不能言。

    前朝诸人又气又叹,纷纷骂起了不信忠良的君王庸将。而诸位帝王却是被末尾那几个字惊到:

    他咬牙切齿,即使心中早有预料,听到这个消息却仍难以平静。

    “那宋朝若还有点骨气,就该断言拒绝,卧薪尝胆一雪前耻!”

    辛弃疾的拳头狠狠砸在桌案上,杯中酒水四溢:“可恨!”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