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2/2)

    从查到的资料来看,韩侂胄北伐之时,军中已有内奸,好像是叫吴曦吧!暗通金国,卖国求荣。】

    【所以说,辛弃疾在词中运用刘义隆的典故,就是想劝诫当时的统治者并韩侂胄,不要草率出兵。

    韩侂胄以恩荫入仕,就主战这一方说,倒是好过当时不少人。但北伐这事就e……很难评。

    这等贼子!

    韩侂胄是宰相韩琦的后代,曾和范仲淹一同率兵防御西夏,又同他一起主持庆历新政,在地方就任时也曾捍卫宋土。

    宋孝宗赵眘嘴唇紧抿,一张脸沉得可怕,当年隆兴和议,他便觉屈辱,如今又来了个开禧和议,屡屡丧权辱国,他有何面目去见先祖?

    “议和,议和,又是议和,难道大宋就该被金人欺压至此吗?!”

    皇宫。

    辛弃疾微不可察地摇摇头:“我一身荣之辱进退不足惜,只是担忧,若当真贸然出兵,朝廷必将损失惨重。”

    南宋。

    【但很明显,无人在意。开禧二年,韩侂胄举兵北伐,其结果与辛弃疾预料的一样,宋军大败,开禧三年,宋金再次议和。】

    嬴政言简意赅:“蠢货。”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李世民摇头:“何以如此不听人言。”

    辛弃疾执杯的手颤了颤,眼中燃起来的光倏然一黯。

    苏洵叹息:“只怕时人,不明白这词中的殷殷之心。”

    辛弃疾的拳头狠狠砸在桌案上,杯中酒水四溢:“可恨!”

    “不是,他听不懂人话?”

    韩府。

    “再次议和,那个宋朝到底议了几次和?!”

    我们还可以和上阕中刘裕的典故联系起来看,刘裕与刘义隆一对父子,同兴北伐,却是一胜一败,原因唯在“草草”二字而已。两相对比之间,正是希望朝廷能吸取历史教训,明确北伐的正确做法。】

    韩侂胄久久失语,怔愣不能言。

    前朝诸人又气又叹,纷纷骂起了不信忠良的君王庸将。而诸位帝王却是被末尾那几个字惊到:

    “用事贴切,一片殷殷之心,辛词壮也。”苏轼叹服了。

    汴京城中的赵匡胤只剩捶拳,家国不幸啊!

    赵眘眼中直冒火:“给朕查!查到就地正法!”

    北伐失败的下场是什么,他们甚至不需要翻前代书史,只看宋之一朝即能预料。

    他咬牙切齿,即使心中早有预料,听到这个消息却仍难以平静。

    一旁的陈亮也有些悲伤:“幼安兄……”

    【其实,韩侂胄虽然北伐失败,但对于南宋来说,愿意北伐已经是很大的突破了。

    南宋。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