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1/2)

    【为什么我们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清楚地知晓那是侵略者建立的,是罪恶的象征,我们受到的历史教育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百年前这个民族所经受的苦难。

    可是旧时的百姓不知道,宋朝的百姓也不知道,时间会冲淡许多的东西,他们不记得前朝的历史,久而久之可能也会漠然于当下的处境,这如何不令辛弃疾感到担忧?】

    “唉!”白居易叹了一口气,“民众无知,自古亦然。”

    元稹几不可察地摇摇头:“若说无知,那后世百姓,却知靖国神社之耻。”

    同为遭异族灭国之灾,两相对比,实在是太过相形见绌。

    太极宫。

    李世民眉头微敛:“如楚棠所言,日军侵华距她近百年,他们却人人知其史,这便是她所说的历史教育么?”

    孔颖达难掩激动:“鉴往事,知来者。臣想,后世所习之史,不止百年。”

    是啊。

    众人沉默了,当然不止百年,楚棠讲解之时,常常会加一句“我们知道”,这不是套话,而是许多东西于后人就是常识。

    魏征微一躬身:“居安思危,知耻后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南宋。

    赵眘怔愣良久,忽然神色一凛,大声道:“来人!快,快去召辛卿入宫!”

    他的心怦怦直跳,若朝中还有一拳拳之人能助他,助大宋脱离于既定之败局,那么一定是辛弃疾!

    【最后一个典故,廉颇忠勇被弃。】

    “唉——”

    众人又是一声叹息。赵将廉颇是战国时人,他的故事无人不晓,此时一听这话就明白了辛弃疾的意思,有些感情充沛的人当场就红了眼眶。

    “呜呜呜怎么忠良总是没有好结局!”

    “又是一个壮志难酬的文人,我的心好痛,这些人怎么这么惨?”

    “摊上宋朝,有几个结局好的?唉,我的稼轩啊!”宋以后的文人百姓哀哀切切,纷纷为辛弃疾感到悲伤。

    【我们看注释。廉颇是赵将,他被免职之后跑到魏国,后来赵王想要重新起用他,就派人去询问他的身体状况。廉颇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饭和十斤肉,以示自己老当益壮,仍能为国效力。

    辛弃疾廉颇的典故,便是以之自比,表示自己虽则年老,但只要朝廷有召,他必将披肝沥胆奋勇杀敌。

    另一方面,他也是颇为忧虑的。廉颇最终败于使者谗言,虽有为国效力之心,但再未被复起,他担心自己重蹈覆辙,不被朝廷重用,或是用而不信。

    他的担忧是对的,如前面所说,韩侂胄等人不采纳他的建议,在北伐前夕将他贬官调离,有志难伸,不外如是。】

    南宋。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