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姐不嫁人 第40节(3/3)

    “游……”于曼颐欲言又止。

    “罗小姐?”对方询问。

    “我……不姓罗。”

    “我也不姓游。你走错地方了吗?”

    她当然没有,但她确实认错了人。两个女孩子身形相似,又在差不多的地方生了红色胎记。不过这位姑娘的胎记比游小姐的小很多,这让人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她五官的美好上,而非胎记上,这胎记就仅作为辨识度。

    除此之外,两个人就没什么共同之处了。于曼颐听出来她扬州口音,神色和面容都偏冷淡,对于曼颐也没什么亲近和认识的意图。

    倒是于曼颐,一边收拾东西一边不停地侧头看她,还时不时的说句话,试图自我介绍,将宋麒给她编的国外经历和真实情况混杂着托出。

    然而对方只说了句,“我叫尤红。”

    “好好听的名字啊。”于曼颐立刻捧场。

    尤红看她一眼。她已经意识到于曼颐格外热烈地看了自己好几眼,又说这种套近乎的话,没的感情道:“有没有人说过,你这人很莫名其妙?”

    尤红身上带刺,于曼颐颇为受挫地将注意力转回行李上。虽说身形胎记相似,名字里又都带了颜色,但尤红和游筱青的脾性,可真是南辕北辙。

    于曼颐在感情上受到了一些打击。

    尤红没有等她,她收拾好床铺就去商务印书馆了。宿舍和总馆都在宝山路,她们朝东走一会儿就能到,于曼颐听见隔壁的袁晚也收拾好后,便迅速跟了下去。

    上海的街道向来是繁华大道里猛然辟出一条僻静小路,这宿舍也不例外。于曼颐绕去主干路不久,便看见了一栋五层的水泥大楼,门前三道罗马柱,真是平地起巨兽。

    即便是上海,五层楼的建筑这时也并不常见。于曼颐站在围墙外仰望了一会儿,便听到身后传来一道女声:“这是东方图书馆,也是商务印书馆名下的产业。”

    于曼颐用仰着头的状态猛然回头,险些扭断脖子。她捂着差点被分筋错骨的后勃颈,与拿着粢饭边走边吃的袁晚四目相对。

    “吃么?”袁晚又递过来一只用糯米包了油条做出来的粢饭,“我买多了。”

    于曼颐接过说声“谢谢”,便跟在她身边走了起来。

    “里面有四十多万册书呢,”袁晚带着她拐了个弯,往真正的商务印书馆走去,“还有很多古籍和地方志,比市政的博物馆都要丰富。我们员工若是想看书,登记了就可进入,编译所的那些大学生,进去就不爱出来。”

    “我们美术部的不爱进吗?”

    “我们美术部属于创收机构,”袁晚道,“大家更向钱看齐,实践比看书重要,这也是上海美术界说我们商务印书馆的练习生,出商人而非艺术家的原因。”

    这些美术界怎么总觉得自己高明一筹呢?于曼颐叹气。

    从东方图书馆走过去不久,偌大的商务印书馆总厂便立在了于曼颐眼前。她再度仰头,控制不住地“哇”的一声。

    她先前去发行所考试,已经觉得那建筑很宏伟,很精致。然而这总厂,是八十余亩的宏伟和精致!

    她以为所谓的商务印书馆,既然是个“馆”,那就是一栋楼,至多是一栋比较豪华、精致的楼。然而真正的商务印书馆,是由诸多建筑楼、诸多工厂、甚至小学和医院组成的,徐徐运转的一架精密机器。

    这座八十余亩的机器从寸土寸金的上海滩上站立起来,一呼一吸间,吞吐着无数员工进入和离开。

    “我以为馆里只是……印书。”于曼颐道,她只领会了“印书”二字。

    “最初确实只是个印刷厂,”袁晚道,“江西路那边租了三间民居,就开业了。恐怕他们也没想到,会发展成这个样子,现在甚至建起了拍电影的厂房。”

    她们二人所站之处视野受限,于曼颐只能匆匆瞥一眼几处标志建筑,那处在水泥路尽头、门前植被茂密的编译所尤其漂亮,三层楼每层都有露天走廊,雕花铁艺栏,走廊上站了几位员工谈天抽烟。

    而后,袁晚吃完了最后一口糯米,拉着她进了编译所旁边的总务楼。

    大厅里已经挤满了来报道的新人,新人看起来总是较为呆滞和茫然。于曼颐看见尤红也站在人群里,想靠近,又感到后背升起的寒意。

    “好高傲,”袁晚道,“我一早与她打招呼,心里还很担忧,这样的人要怎么做邻居相处。还好你来了。”

    “美术部只有我们三个吗?”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