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0节(3/3)

    李隐神情动容,让起身施礼的骆观临重新落座。

    待商议罢接下来的战事部署,几名谋士和部将先后领命退了出去执行事宜。

    不多时,一名自黔中道而来的士兵入帐传话,道是黔中道节度使喜事将近,将于七日后与长孙氏的女郎定亲。

    座位距离李隐最近的一名军师讶然之后,笑着捋须:“长孙家到底是答应了!”

    说着,向李隐道贺:“王爷,这果真是一桩喜事!”

    他们荣王府拉拢长孙家已久,对方态度总是不清不楚,黔中道节度使的求娶之举,实是最后的试探。

    这场求娶,前后说来也有数月了,起初长孙家并不肯应允……如今大约是见荣王府大军往京师方向的推行十分顺利,长孙家也终于有决断了。

    黔中道节度使佘奎,早就归顺了荣王府,长孙家答应这门亲事,态度已然不言而喻。

    长孙家经过圣册帝的剪杀,虽已今非昔比,但长孙家是大盛开国功臣,家中出过数位皇后,曾经两位大盛君王均有着长孙家一半血脉在,这个姓氏与李家皇室早已密不可分,能得到长孙家的支持,来日便能更加名正言顺地登基。

    李隐自然乐见这门亲事,当即让人备下厚礼,送回黔中道。

    此事交待下去后,帐内仅剩下了骆观临和另外两名谋士在,不多时,又有士兵入帐中传话,却是带来了一则有关异邦王位更替的消息。

    吐谷浑的首领慕容允死了。

    三十岁出头的慕容允正值壮年,这死讯很突然,据说是在山中狩猎时中了蛇毒,发了急症而亡。

    而继位的王子,并非慕容允的长子,而是他最小的儿子,慕容守平。

    那士兵更详细地复述消息:“……新王不过三岁稚龄,其母乃是我朝固安公主。”

    李隐两分了然,语气褒贬不明:“倒不愧是明后教养出来的公主。”

    扶持这样一个幼子成为吐谷浑的新王,势必会招来吐谷浑王室和群臣的反对,能从这些反对声中杀出来,说明她在吐谷浑已经有了自己的根基势力。

    所以慕容允是怎么死的,便也很值得思量。

    说到此处,那士兵奉上一封书信:“此为吐谷浑献上的国书,以向大盛禀明册立新王之事。”

    “他们竟将此封国书,送去了剑南道么。”李隐抬手接过之际,饶有兴致地问。

    “是,据吐谷浑的使者称,此乃固安公主之意。”

    李隐心底的兴致更浓了,国书所抵之处便是一朝政治中心,那固安公主明洛未曾使人送去太原或洛阳,而是送往了剑南道——

    吐谷浑国土面积不足大盛数州之大,但其作为大盛与吐蕃的缓冲国邦,有着不同寻常的战略意义。

    早先数年,在大盛令固安公主下嫁和亲吐谷浑之前,吐蕃曾有过犯境之意——当初此事还是李隐上报入京的,吐蕃北接大盛的陇右道,东临剑南道,荣王府一直都肩负着防御吐蕃的要任,李隐自然与吐谷浑也打过不少交道。

    但如此次这般“交道”,却是头一遭……

    这封吐谷浑册立新王的国书里,另还夹带有一封密信。

    此封密信来自固安公主明洛,其于信上称:想与荣王府做一笔交易,并且她手中有一件秘事,同先太子效有关,相信荣王殿下一定会很感兴趣。

    李隐觉得有些好笑。

    一个姓明的公主,守着吐谷浑那弹丸之地,也敢故弄玄虚地找上门来同他做交易了。

    但他向来欣赏有野心的人。

    不过,这交易能不能做成,且要看她手中有多少筹码,以及他需要与否了。

    待骆观临等人退去之后,李隐提笔回信,让人送去吐谷浑。

    信被送出去后,李隐的视线再次落回到明洛的来信上,精准地捕捉到“先太子效”四字。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