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节(2/3)
因此还是想别的办法。
赵祯皱起眉头道:“大孙,那里真不能动手,会出大事的。”
赵骏拱拱手。
汴梁的漕运相比于春夏,倒是少了许多,出现了淡季。
赵骏说道:“但也不能坐视不理,后世国家哪里出了灾祸,领导人都要第一时间亲临现场,甚至在灾区指挥坐镇。这是有责任有担当的体现,我至少也得去看看灾区的情况,才能够治理好地方。”
十月底,汴梁开始清冷起来。
他看着赵骏问道:“大孙,你明年便准备离京了,到时候去大宋天下走走也好,不知道你打算先去哪里?”
即便遇到不懂的问题,跟吕夷简王曾他们说一句,也稍微一想就能够明白,但跟吕夷简他们比起来,还是远不如他们。
赵祯叹了口气,说道:“那便如此吧,只是到了淮南,还是要谨慎行事才对。”
街头巷尾行人的脚步也比往日加快了几分,多了几分匆忙,少了几分淡雅,连喝茶都少了那点闲心。
众人又聊了一会儿,把今天的国事向赵祯汇报了一下,将该处理意见上交,得到赵祯的认可之后,便准备回政制院办公。
政制院外的草地彻底枯萎了,唯有四季如春的那些常青树,依旧在冷风中婆娑作响。
偏偏朝廷还不能直接派兵去,防止他们趁势造反。
可大家离开之前,赵祯却把赵骏单独留了下来。
“唉。”
如今朝廷内部有很多淮南地区士绅代表,一旦派遣大规模军队,势必会传出去,那些大地主们得知消息,恐怕会立即造反起义。
那如果自己亲自过去,在他们还没有造反之前,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却忽然把所有人拿下,将他们囤积的粮食发出去,那这些人,又该如何应对呢?
“我自然知道。”
到时候派兵反而会激发矛盾,这是下策不可取。
扭过头,离开崇德殿时,脸上的面容已是平静如水。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淮南地区勉强维持下来不容易,大地主们造反,宋朝都可能因此灭亡。
所以还是以稳定为主。
“淮南?”
朝廷派兵去镇压大地主,是为了将大地主们手中的粮食放出来,解救灾民。
赵骏觉得他们说得确实有道理,便勉强应了下来。主要是他也做了研究,发现百姓现在正处于生死边缘。
赵骏依旧在处理政务。
但如果这个时候大地主们发现朝廷忽然派兵到淮南来,肯定心里惶恐,一旦他们拿出粮食招募灾民起义,那灾民就变成了他们的人。
“我知道的,哥哥放心,我不会莽撞行事。”
赵骏想了想道:“淮南。”
天气骤变,已是仲冬时节,虽未下雪,可长啸出原野,凛然寒风生。
要知道大宋可是连很多中小地主都承受不了高额赋税从而起义的,比如方腊就是个地主,被逼着造反。
但最终还是被吕夷简他们劝住。
不是吕夷简他们包庇淮南士绅,而是在于目前淮南地区就是个火药桶。
这次淮南上来的劄子他都看过了,很多大地主根本没有受到旱灾的影响,明明囤积那么多粮食,却要哄抬物价,把米粮涨到两三千,甚至四五千文一石,赚黑心钱。
棉花推广
这些日子他开始渐渐熟悉政事,处理问题来也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