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节(3/3)

    等到上午巳时的时候,宋军已经在顺州、怀柔等地安顿。

    只见那不过半人高的栅栏内,密密麻麻堆起无数简易帐篷,宋军将士们全都在里面呼呼大睡,各营鼾声如雷,似乎完全不担心有敌人会来进攻。

    范仲淹双手背负在身后,与王素、韦焕之等人悠闲地走在营外,目光扫视着远处的旷野。

    就看到营帐以北,一片万物勃勃生机,绿意盎然。远方丘陵山峦起伏,林木森森,有一些破败的村庄栖息,更远的地方,一座城池耸立在遥远的地平线上。

    那是辽国顺州城。

    “这个地方想来就是辽人准备伏击我们的地方,那些山峦应该会是他们布置炮兵之处。”

    范仲淹指着远处道:“的确是凶险,若是我们贸然追击,远处森林遍布,我们就只能走主道官路,势必会被他们的炮火伏击,后果不堪设想。”

    韦焕之同样双手背负在身后,踩着脚下的青青草地,笑着说道:“一切都是相公运筹帷幄,智计百出,才挫败了辽人的阴谋。”

    范仲淹苦笑着摇摇头道:“我其实什么也没做,都是将士们用命。”

    “哪有,若非相公,恐怕我们也可能要中辽人的奸计了。”

    “是啊,相公真乃神人也,我以前只从书里见过料敌于千里之外,如今却是真正见到了。”

    “不错,相公智珠在握,辽人的每一步都算得清清楚楚,换了其他人,想来绝无可能胜利,这一切都是相公的功劳。”

    “谁又能想到辽人撤退,乃是以退为进呢,也只有相公才有这般智慧。”

    众人纷纷夸赞,近乎恭维。

    若是以前,遇到范仲淹这样的情况,哪怕是个文官,恐怕也早就群起而攻,以防止他拥兵自重为名,势必要将他拉下马了。

    但最近几年朝廷的风气大变,同僚之间,遇到那种有才能者,也不会再嫉贤妒能。

    不是官员们性情改善,而是再像以前那样不听话、不服从者,往往都会受到罢黜、排挤、贬谪,不允许再在朝廷当中任职。

    因而导致如今朝廷内部如果没有实际证据,也不会再捕风捉影,随意弹劾、造谣、污蔑同僚。

    而这一切的主导自然是赵骏。

    并非赵骏在迫害这些官员,而是他必须要改变这种风气。

    一旦朝廷出现一个耀眼的人才,如历史上狄青那样,就马上各种打压,各种抨击,甚至是造谣污蔑。

    这样下去大宋还有救才怪。

    所以赵骏必须改变这种风气,以此鼓励人才的出现。

    毕竟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行军打仗,人才非常重要。

    至于如拥兵自重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体制解决。

    比如现有体制之下,范仲淹即便是手中握有二十多万大军,也几乎不可能实现造反。

    先不说下面像张亢、狄青、王素、韦焕之等高级将领、文官愿不愿意跟随的问题,单说军队改制之后,也很难做到这一点。

    因为宋朝整体军制只到军一级,每军五千人,范仲淹手底下有三十多個军,由接近百名中高级将领率领。

    除非范仲淹能够策反包括张亢、狄青等一百多名中高级将领,否则几乎不可能造反。

    所以肃清朝廷风气,势在必行。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