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节(2/3)
赵骏纳闷不已。
特殊时期只能这样办,毕竟按照流程入政制院只能由宰相举荐,虽然这样容易出现党派势力,然而选票制度会更加扯淡,还不如让宰相挑选合适的接班人更靠谱。
另外一批大臣以吕夷简、范仲淹等人为首,要求刘娥放弃权力,还政于赵祯。
这件事就是典型的骑墙派两面不讨好。
赵骏恍然大悟。
基本上从第二次换届开始,就是转折点。吕党和王党慢慢因老病而退出历史舞台,赵骏的赵党开始一家独大,在政制院内只手遮天,再无人钳制。
范仲淹苦笑道:“早年在陛下亲政这件事上并没有出力,而是找了个由头外出避祸去了,也没有反对太后,在诸多正直大臣看来,与奸邪无异。”
于是有一批大臣诸如丁谓之流,拥护刘娥执掌大权,对刘娥非常谄媚。
说着略微犹豫。
“原来如此。”
那个时期赵骏虽然也是绝对权威,却也时常要被吕夷简反对,每次靠的是pua赵祯才达成自己的目的,可见那个时候吕党影响力还是很大。
当年吕夷简和王曾在政制院互相斗法,赵骏王随盛度等局外人就只能看戏,两帮人经常政见不合,或是明争暗斗,在除大方向以外的问题上,多有争执。
范仲淹笑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叔公早年”
赵骏追问道:“早年怎么了?”
“奇怪,我记得富弼跟晏殊历史上不和是因为庆历新政初期,吕夷简等反对派反对新政,晏殊不仅不帮忙革新派,还明里暗里维护反对派,让富弼大怒,这才怒骂晏殊和吕夷简是奸邪,怎么现在没有这种事情了还这样?”
所以本来按照惯例,范仲淹和晏殊作为赵祯特许挽留额外再多给五年任期的宰相,应该是不能有推荐人员,可这一届直接少了一半人,因此赵祯特许他们有一个推举名额。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因为这届政制院人员缺额会非常大,首先是蔡齐和宋绶将不会再连任,其次是蒋堂、贾昌朝虽然是和范仲淹、晏殊同一届,也就是第一次换届的时候进入,但他们并非最早八人众。
第二次换届是在庆历六年,也就是公元1046年10月,吕夷简虽然当时还没死,但却已经病入膏肓,无力再干涉政治,因此夏竦、郑戬、杜衍三人得以被选入政制院。
没办法。
晏殊这个人属于明哲保身类型,在政治风波当中,不会轻易表面立场。
五年之后,到庆历二年,政制院第一次换届,吕党增加了贾昌朝,王党没有达成自己的目的,却也换取了蒋堂和范仲淹的支持。
这样按照十年限定,赵祯最多保留范仲淹和晏殊再留任五年,蒋堂和贾昌朝这次将不会再继续连任,再算上李迪和张士逊的死,缺额将达到六人之多。
并且从那开始,赵骏也开始慢慢培养自己的势力,把李迪弄了进来,偷偷给吕夷简上眼药,打击吕夷简的嚣张气焰。
而王曾也有王党,势力稍逊色于吕党,却被赵祯赵骏等人特意扶持,以此来钳制吕夷简。
听到赵骏的建议,范仲淹摇摇头道:“富弼和晏相关系不睦,韩琦虽然与贾相有姻亲,然而关系还是较远,他们可不会帮忙举荐。”
但这种行径在两派人看来,就属于支持不彻底,等于彻底不支持。 最早祸根是刘娥垂帘听政时期,当时章献太后刘娥把持朝政。
接着政制院成立,吕党虽然元气大伤,但吕夷简的存在依旧中流砥柱,让吕党成为政制院第一大党。
如今到了第三次换届的时间节点,显然将又是一次影响政制院格局的关键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