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节(3/3)

    短短十六年的时间,大宋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庞大兴盛的帝国,完成了对全世界,或直接,或间接的控制!

    大宋盛世,由此拉开序幕!

    这个国家充满了希望

    大宋庆历十二年四月,京西南路襄州襄阳城外,一艘客船飘摇而来。

    在襄阳码头停下之后,客船下来一家五口。

    男主人大概四十来岁,胡须拉茬,眼睛泛红,面容略显憔悴。

    女主人穿着朴素,未施粉黛,亦三十到四十之间,不知道是不是旅途劳顿,满身风尘和疲惫。

    倒是一女二子精神头不错,长女约十八年龄,面容姣好,好奇地打量四周。

    长子应该在十六岁左右,雄姿英发,立于船头,同样眺望。

    幼子约十四岁,身姿高挑,眉目略显早熟。

    这一家五口,正是苏洵一家。

    男主人是苏洵,女主人是程夫人。女儿苏八娘,儿子苏轼、苏辙。

    此次苏洵一家是从四川眉州老家出发,坐船顺长江而下,然后再走汉水至襄阳,最后坐火车进京。

    这次进京,是要进行磨勘调选。

    下了船后,只见襄阳城外到处都是建筑工地,正在修建一些高楼大厦。

    古城池倒是保存完好,没有被拆迁。

    大宋现在各地即便有了水泥厂、砖厂和钢铁厂,也主张向城外扩建,原来的城池则作为老城区使用。

    这无关于要保护历史遗迹,纯粹就是地方财政就那么多,大都是要用于建设基础工业,根本没有多余的钱去搞拆迁。

    就像我国后世大规模拆迁也是直到千禧年后,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以后才能实施一样。

    以前没钱的时候只能先发展工业,把收入提上来,才能搞开发的事情。

    苏洵四下扫视,码头人山人海,各种大型货船停泊,无数工人在忙碌地搬运货物,运到一些橡胶轮胎的板车上,往西城方向去。

    “父亲,那边就是火车站。”

    苏轼找人问了一下,随后告诉苏洵道:“听人说,火车从汉水的上游长寿岛一带建桥过来,所以车站在城西边。”

    苏洵目光却看向了远处汉水江岸,此刻江上正有建筑队于江中心的桃花岛浇灌水泥柱子。

    显然由于大宋已经攻克了在江上造桥的技术,所以襄阳现在正打算建造一座横跨汉水两岸的大桥,许火车就再也不用绕远路从上游江水最窄的长寿岛过来了。

    “我们今天就去火车站买票去汴梁,还是先在襄阳休息一天?”

    苏辙问道:“这一路在船上都快没了精神。”

    “那就休息一天再赶路吧。”

    苏洵说道:“反正到了襄阳,去汴梁也快,据说一日就能到了,也不差这一天。”

    “那我们正好逛逛襄阳。”

    苏轼高兴道:“听说现在朝廷还在继续往南修建铁路,要通过江陵到广州去,再过两年或许我们就不用坐船到襄阳,自江陵就可以坐火车去汴梁。”

    “不止呢,从成都到长安的铁路也修好了,可惜的是从长安到汴梁的铁路没修好,不然我们哪还用得着走大江下去?”

    苏辙说道:“等几年,恐怕我们就能直接从成都坐火车直达汴梁了。”

    “嗯。”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