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节(2/3)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明白了。”

    “它有什么用?”

    苏轼很快想到了漏洞,说道:“如果来不及向站台报告,或者后面的火车已经出发了怎么办?”

    苏轼和苏辙像两个好奇宝宝一样四处乱看,他们看到平房南面有一个巨大的空地,大量马车在那里卸货,更远的方向有列车停在那边,显然是正在装货。

    苏洵还以为苏轼在问发车时间,说道:“之前问了刘站长,他说我们这趟应该再等半个时辰就能出发了。”

    坐在他们一家对面的一个商人笑了笑,指着车站外面的站台说道:“你们看那是什么?”

    “这”

    苏洵一下子就哑口无言了,这问到了他的知识盲区。

    商人说道:“准确来说应该是上两站,因为京襄铁路的每一站距离大概都是在110里左右,前列火车出发了一个半时辰,那么后列火车就至少落后了300余里,即便加上停靠各个站点的时间,也最多不会低于300里,所以后方的列车就必然落后两站。本来最合适的应该是一个时辰一趟,但朝廷为了安全起见,还是一个半时辰一趟,从而彻底杜绝相撞的可能。”

    苏轼恍然大悟道:“每个站台的距离肯定小于这个里数,所以如果火车发生故障的时候,上一辆火车必然还没到上一站。”

    “这位小郎说对了。”

    “约200-220里左右。”

    苏辙聪明,说道:“铁道部不可能不想到这一点,而且京襄火车运行多年,也没听说出什么事故,应该是有什么办法可以通信。”

    “是的,每台火车上都有一条长六里的电线,这样在十里范围内,不管火车在任意地点发生故障停下,都能及时接到电报亭的线路。”

    商人笑道。

    见他们露出疑惑的神情,商人笑着卖弄道:“那是电线。”

    这个问题也是最早由赵骏和赵祯商讨,当时还没有发明电报,对于火车之间的通讯让他们非常担忧。

    “为何?”

    “是的。”

    一旦出现故障,如果不能及时告知后方列车,就可能会发生追尾。

    “这就是朝廷为什么要安排一个半时辰一趟,并且复置前唐就废除的新野县了。”

    相比于苏辙,16岁的苏轼迅速想到了一个问题,他对苏洵说道:“父亲,火车是一个半时辰一趟对吧。”

    只是电线还不普及,目前也只有成都那边修了一些,用的还不是水力发电,而是蒸汽机发电,所以他们都不认识。

    “可是。”

    “电线可以发送电报信,以此来通知站台。如果火车因故障停下,就可以利用火车线与电报亭的线路,向站台报告。”

    “嗯。”

    苏轼不解。

    “火车上也有线?”

    “不错朝廷在沿线都架设了电线,每个车站都有个电报站,每隔十里有个电报亭。”

    “不知道。”

    所以最早的时候,京襄铁路是三个时辰一趟,也就是一天才发四趟,就是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

    “你知道火车一个时辰能走多远吗?”

    苏轼摇摇头道:“我不是想问这个,我是想知道,如果火车在半路上坏了,停了下来,那么如果一个半时辰内没有修好,那后面的火车会不会撞到前面的火车?”

    “电线?”

    他们都看了过去,就看到在外面上车的站台附近都有电线杆,上面架着电线。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