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7节(1/2)

    商人就对苏洵说道:“贵子很聪颖,这次进京或许可以尝试考一考汴梁高中,现在科举当中慢慢增加了数术、物理、化学,占分不少,若是不学的话,以后科举艰难。”

    数术、物理、化学?

    汴梁高中?

    在向商人道谢之后,苏家父子三人把这几个信息牢牢记下。

    特别是苏轼和苏辙。

    这些年由于苏家变故,先是苏洵考中进士,带着他们去了广宁监。

    接着苏老太爷病逝,苏洵不得已回家守孝。

    然后又是与程家纠葛,苏轼兄弟常年待在家中,由父母教学读书,却是根本没有去过学校。

    主要也是苏洵考中进士后就不怎么关注科举,再加上常年宅在家里,消息封闭,自然也就不知道近些年科举当中理科的占比越来越多。

    如今出来之后,见识到了新时代的变化,自然也就要慢慢接受它们的存在。

    否则两个儿子考不上,那就糟糕了。

    至于苏轼和苏辙两兄弟,他们对商人说的理科充满了好奇。

    这轰隆隆的火车,能发亮的电灯,以及能远程通信的电线,都让他们充满了新奇感。

    特别是在看到远处隆隆驶来的火车时,心中已是满满地探索精神。

    “呜呜呜呜。”

    过了十多分钟,随着汽笛声响起,火车总算是到站。

    不过却不是眼下出发。

    车辆还需要重新加水、加煤炭、下乘客。

    直到过了四十多分钟,从苏轼他们进站足足一个多小时,他们才总算是登上了火车。

    第一次坐火车,苏家兄弟无比好奇,上了火车,看到的是一排排座椅,每位乘客都提着行李,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放上行李架坐下。

    很多人显然是老乘客,都摆上了书本——这一趟行程总共是380公里,约8个多小时,自然需要准备好打发时间的东西。

    苏家五口人带的行李不多,主要是几身衣服——苏洵说带太多东西不方便,到汴梁再买就是了。

    把行李放在了行李架后,几个人就坐到了位置上,刚好一排五个人。

    苏洵父子三人坐在一起,苏轼刚好是在窗口上,他好奇地摸索着透明的厚玻璃,这在他的家乡眉州还没有出现。

    而且火车的窗子是可以打开的,上一位乘客没有关窗,苏轼把头探了出去,正好火车开始预热。

    “呜呜呜呜呜!”

    烟囱冒出滚滚白烟,上午阳光并不炽烈,苏轼却好像看到了彩虹。

    他不知道火车是怎么运行的,烟囱为什么冒出烟来。

    但他知道。

    自己这一趟去汴梁,不仅要去见见自己心中崇拜的鲁迅先生,也一定要去看看这物理之道,到底是什么。

    活在鲁迅的影子里

    苏洵坐的火车是早班车,早上辰时末刻出发,也就是早上9点钟。

    他这次很幸运地没有遇到晚点。

    8个小时的车程除了刚开始的新鲜以外,就只剩下无聊。

    苏轼全程都在盯着车外,看着沿途的风景。

    除了到午餐时间,大家去了餐车,遇到了很多人,互相攀谈聊天之外。

    有不少人会主动找到苏洵说话。

    火车在这个时候都是有钱的大商人以及权贵专列,这是扩展人脉的好机会。

    苏洵一家五口是一排,之前自然没有什么机会和别人交流。

    现在到了餐车,一些商人看苏洵的样子就猜到他是一名官员,自然就尝试着过来套套近乎。

    得知苏洵以前是从五品知州,现在正要进京听候选调,那些人就更加热情。

    苏轼兄弟趁着这个机会自然与他们聊起了数理化,聊起了汴梁高中,也知道了如今大宋对理科愈发看重,甚至纳入科举。

    这也更加激起苏轼兄弟对数理化的好奇之心。

    时间很快就这样过去。

    到下午申时末,酉时初,火车总算是抵达了汴梁。

    “这就是汴梁开封城吗?”

    下了火车,背着包袱,提着行李箱的苏家兄弟就震撼了。

    傍晚时分,夕阳还未下山,在残阳的照耀下,汴梁城外那一栋栋高楼大厦,像是钢铁丛林般遮天蔽日。

    相比于襄阳城零星几座楼房,汴梁此时已经是楼房林立,密密麻麻,延伸到了南城郊外。

    火车站外各种自行车、黄包车的数量更是襄阳的不知道多少倍,而且甚至还有路灯,由电线杆铺设,照亮了每一条街道。

    此时正是放学、下工的时刻,如今汴梁已经不止一个学校,从小学到高中,大大小小的有十多所。

    主要以小学为主,然后就是五所初中,而高中则又新成立了一所,以前的汴梁高中改名为开封第一中学,新成立的则是二中,恰好在南城外。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