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节(2/3)

    至于他苏涣,中间缺了五年,又这么提拔,自然不可能再这么往上升,在文化部熬熬资历自然就是首选。

    关乎未来前途,让苏洵才刚感受到的升官喜悦,一下子荡然无存,只剩下一股压力。

    苏洵又坐了下来。

    赵骏点点头:“但相比以前,外面的百姓只会更糟糕。你们是不知道,十多年前,大宋很多地方的百姓连饭都吃不饱,甚至会饿死人。”

    “百姓过得好吗?”

    赵骏问。

    “下官明白。”

    二来赵骏给他十年时间,就是要让大宋风气焕然一新。

    “沿途一路,除了看到理科一道的运用,还看到了什么?”

    苏辙是个老实孩子,老老实实道:“看到了沿途百姓,沿途风景。”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们是从襄阳坐火车来的吧。”

    而苏洵之前不过是从五品知州,并且中间还有五年的资历空白,这就意味着他当官时间拢共不过七年,升迁速度,即便是亲兄弟也得羡慕。

    而且赵骏也明说了。    这次违规提拔之后,未来十年他就在文化部干下去,应该是直接做两届。

    “还了太多。”

    叮嘱了苏洵之后,赵骏的目光又看向了苏轼二人。

    苏家兄弟生于景佑年间,成长在大宋高速繁荣阶段,类比的话,算是相当于后世八九十年代。

    赵骏最后叮嘱道:“用你是信任你,希望你也别让我失望,接下来的十年时间,好好在文化部的位置上干,务必要让大宋的道德风气焕然一新,不能说遍地君子,但德教一定要做到位,知道吗?”

    “你们就是苏轼、苏辙兄弟吧。”

    如果十年都不能矫正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为下一代树立好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那他这个文化部尚书也就别做了,升迁自然也就别想了。

    所以在文化部,不仅是安排,同时也是考验。

    “跟沿途的百姓比呢?”

    “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

    如今好不容易等来了知院,也慢慢爬到了眼下的位置,结果自己这弟弟,康定元年才考中,资历比自己足足少了十六年,现在却幸运地要与自己同级了。

    “不算好,但也不算差。”

    苏洵心中一凛,他知道知院这次违规提拔他,是希望他能够把文化部的重担挑起来,因此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多重。

    “嗯,坐吧。”

    “是,知院。”

    赵骏摆摆手。

    “当然,你这次升迁,属于违规的越级升迁,在官场上本来是不符合的,不过我这个人只看才能,不看资历。”

    一来是熬资历,像苏涣他们这些资历老的,基本上就是按部就班干五年,然后继续往上升迁,下一届杨察杨告他们进政制院。而苏涣、陈希亮这一批资历老点的可以提拔进一级部门做主官,王安石李孝基等资历差一点的去二级部门,再过十多年大抵就能进政制院。

    考验苏洵有没有这个能力做到赵骏的要求。

    “仅此而已吗?”

    “很繁华。”

    “是。”

    “那汴梁呢?”

    苏轼二人也连忙站起身。

    “是啊,好了太多。”

    毕竟用脚指头想都知道,文化部大抵是个三级部门,主官应该是正四品级别。

    苏轼正在想该怎么回答。

    “是的。”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