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节(1/3)

    “额”

    苏轼不明所以,就只好说道:“遵知院教诲。”

    “听你伯父说,你很喜欢鲁迅先生?希望能见他一面?”

    “是的。”

    “这件事情我帮你问过先生了,先生喜欢游山玩水,隐于世间,今天出发去了杭州,现在已经不在汴梁。”

    赵骏说起谎来连眼睛都不眨。

    苏轼顿时失望道:“看来我的运气不是很好。”

    “不过先生在离别之前,给我留下了一份手稿,是他打算发表的文章。”

    赵骏点了点桌子上他之前看的那份文章说道:“这手稿明天就会发表在汴梁日报上,先生听了你的事情,决定把这份手稿送给你,希望你别辜负先生的期望。”

    说完之后,赵骏又笑道:“拿去吧。”

    “多谢知院,多谢先生。”

    苏轼又顿时激动起来,小碎步走上去,从赵骏桌子上把文章拿了起来。

    然后一入眼,就看到了上面一行字。

    “辽国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南蛮,再则曰蛮子国”

    这份稿子。

    正是经过赵骏改良之后的《少年中国说》!

    扬帆,出海!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翌日。

    汴梁日报,就刊登了这份《少年中国说》。

    无数看到这篇文章的人,纷纷击节称赏,拍案叫绝,为鲁迅先生的文笔与壮志喝彩。

    这亦是如今大宋的一个缩影。

    在文化方面,科学的兴盛与古人的思想发生碰撞,势必带来观念上的变化。

    汴梁作为首都,走在了科学的前沿,因为皇帝痴迷,知院宣扬,百官在他们的影响下,也开始成为了科学的拥趸。

    毕竟科学与儒家思想并不冲突,也不会动摇百官的根基。

    上行下效,科学之风很快在民间盛行,也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

    新学之说喧嚣尘上,犹如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大宋开始生根发芽,向全国各大城市蔓延。

    所以赵骏在报纸上批判封建礼教,批判官僚主义,批判一些不好的思想。又赞扬科学发展,赞扬崇尚新学,赞扬好的思想。

    像这样的文章也能够被世人接受。

    而相对应的,便在广大农村以及县城地区在这方面依旧保守。

    那里是封建礼教与传统古板思想的核心区域,很多人接受不了,对新学与科学不屑一顾。

    但文化新浪潮不会因为落后保守地区的不接受而停下。

    只要皇帝依旧痴迷科学,知院依旧高举科学大旗,科学持续给人们带来新的变化,那么新文化运动就会一直保持不变地开展下去,并且深深影响每一代人。

    如此再过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一百年。

    等这样的思想如浪潮一般涌向全国,那么迟早有一天,大宋的落后愚昧都会被消灭,取而代之的是科学发展观开始深入人心,以此理性地看待这个世界。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