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节(2/3)

    就像后世任你国外打得昏天黑地,国内的百姓过着太平日子,最多也就是看一眼,谁会把心思全放在国外上?

    各类表演形式在以前最多就是有个雏形,或者即便是出现了,也只是为达官权贵服务,很难下至民间给百姓提供。

    因而从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民间娱乐都没那么发达。

    宋代第一次农业革命,粮食爆发性增产,生产力提高,百姓生活稍微富裕一些,能够在填饱肚子之外,也能享受一下精神食粮。

    百姓生活吃了上顿没下顿,每天想的都是怎么填饱肚子,自然不会考虑这方面的问题。

    何况这也是个趋势。

    十月六日,政制院内,外交部已经接见过两国使者,把问题交给了政制院。

    每天都有新的变化在出现,吸引了大部分汴梁百姓的目光。

    而是现在大宋民间正处于文化和娱乐正在蓬勃发展,各类戏曲、小说、说书等表演形式迅速火爆。

    各瓦舍和酒楼衍生出了大量民间娱乐形式。

    不过后世那是政府提出的方针,并且加以推动。而现在主要是民间自行建设,朝廷乐得其见,亦是大力赞扬。

    很快消息传出去,辽国朝野上下震动。

    这情形颇有点高中历史书里说的“双百”方针的提出,让各类艺术形式能蓬勃发展。

    这种情况直到到了宋代出现了改观。

    在这样的情况下,本身物质加上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便在这种情况下,大宋庆历十三年十月份,辽国和金国的使者都抵达了汴梁,一个向大宋求援,一个则希望大宋接纳他们,成为大宋的藩国,不插手辽金战争。

    这一战大宋除了布置在幽燕路的北方军区以外,并没有多少人关注。

    大宋庆历十三年年底,辽金之间在北方展开了决战。

    或许未来照相机、摄像机、电视机都可能出现,只要人们有这方面的精神需求,那么一定就有人会想办法满足。

    为此眼看自己可能要变成辽末帝,耶律重元也不顾辽宋世仇的关系,马上写了封信,派亲信出使大宋,希望得到援助。

    物质不丰富的社会在文化产业方面往往就比较落后。

    不是说诗词歌赋,而是指民间文化。

    东边的女真人又建国称帝,整个辽国就只剩下后世内蒙锡林郭勒盟、赤峰、通辽、白城这一带的地盘,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灭国边缘。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宋一天比一天好

    除了汴梁一些报纸稍微提了一句辽国国内的局势变化,就已经是无人问津,无人在意。

    赵骏看完了两国使者的请求书之后,把公文扔在了桌案上,轻笑道:“按原计划进行吧,等辽国灭了,就北上把金国也灭了。有说法叫坐山观虎斗,可惜这俩在大宋面前已经不是虎,最多算俩蛐蛐,一指头就摁死。”

    戏剧、小说、说书、杂耍等艺术形式百花争放,百家争鸣。

    现在辽国真就是江河日下,西边的蒙古草原,蒙兀人叛乱不止,他们已经没有能力控制。

    于是文化艺术迅猛发展。

    倒不是说这样灭国大事已经让大宋百姓提不起兴趣。

    因为不仅仅有许多文艺从业人员在不断探索新的艺术形式,还有很多有科研和经商头脑的人,也在想办法研制更好的艺术表现手法。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