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节(1/2)

    而威海造船厂则是政制院直属,于今年正式成立的大宋海军的隶属船厂,主要的用途就是造军舰。

    现在大宋的铁甲舰才七艘,每支海军才一艘,除了一艘铁甲舰以外,其余的船只都是木头军舰,虽然在东南亚这一块够用,但毕竟太弱了些。

    要想前往远海,以蒸汽动力的铁甲舰少不了。

    哪怕武安钢铁厂已经研制出了发动机,石油未来取代蒸汽机成为各舰船的主要动力源是趋势,现在继续造蒸汽机军舰属于落后行为。

    然而赵骏很清楚,东方是一个非常缺少石油的国家,发动机这么早研制出来未必是好事。

    所以他必须未雨绸缪,先让蒸汽机动力军舰下饺子,拥有一批强大的海军,才能够开启石油时代,让大宋有足够的武力保证石油的攫取。

    否则的话,空有技术没有资源,只是空中楼阁而已。

    “知院,到了。”

    船舱内,李孝基的话传到了赵骏休息的房间里。

    他从山东回来,坐的是漕运广济河运河。

    这次随行,由军器监知监李孝基和审官院知院王安石跟着。

    他们是在庆历九年赵骏第二次巡视天下之后回来升的职,先由从五品知州升至正五品京畿路通判。

    接着调为从四品京畿路副转运使,然后王安石去了审官院,李孝基则去了军器监。

    目前添为正四品。

    但这也是他们目前能达到的极限,要想升至二级机构的部门主官还得五年,再去一级机构主官又得五年。

    反倒是苏涣从上次巡游天下到现在已经在制敕司干了四年,还有陈希亮和赵抃也各自在三级机构即将满五年任期,要继续往上调升。

    至于杨察和杨告,由于他们之前就是一级机构侍郎,一个升任谏议大夫,一个升任警察部尚书。

    基本上就是明年的事情。

    所以可以预见的是,到庆历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056年10月,第四届政制院的时候,就是杨察和杨告上来。

    再下一届,也就是1061年,就是苏涣、陈希亮和赵抃三人晋升宰相。

    直到1066年,才轮到王安石和李孝基。

    不过也正常。

    毕竟二人一个才33岁,另外一个35岁,属于年轻一辈。

    杨察杨告等人则在宦海沉浮多年,大家不是一个时代,情况自然也不一样。

    13年过后,他们俩一个46岁,一个48岁,刚好是年富力强,如现在的富弼他们一样的年纪。    因而眼下主要还是以培养镀金为主。

    否则不镀金的话,他们哪里能直接从三级机构主官调到二级机构主官?

    正常升迁,需要由三级机构主官升到从三品的二级机构主官副职,任期五年,这样他们得二十年才能升到一级机构尚书,遥遥无期。

    赵骏出巡多带带他们,有了这份资历,也能帮他们跳过这一段任期,从而更快地升上去。

    并且最重要的是带着他们还能多做教导,培养接班人。

    听到李孝基的话,正在船舱内休息的赵骏缓缓从船上爬起来,昨天晚上睡了一觉,早上就到汴梁,运河还算通畅。

    “嗯,知道了。”

    赵骏回了一句。

    从窗户看了眼外面天色,已经大亮。

    而且船并不是在航行,而是已经停了许久,可能早就已经进了码头。

    估计他们早就到了,只是怕打扰自己休息,这才一直等着,等到一直没什么反应,才试探性问一句。

    其实往常赵骏这个时候早就醒了。

    可最近因为旅途奔波太久,而且一直都在坐船,即便他是南方人,不晕船也擅长水性,却也还是感觉不舒服。

    这几天头晕乎乎的,精神状态不是很好,昨天晚上到半夜才睡,以至于今天迟迟没有醒来。

    ‘老了,不服不行。’

    赵骏苦笑着摇摇头,现在已经是他来大宋的第十七个年头。

    再过几个月就是第十八个年头,过完年后就41岁了,还整天操持国家大事,精力确实不如年轻壮小伙。

    穿好衣服从船舱里出来,卫队都已经在等着。

    甚至不仅仅是他的宰相卫队,外面码头上也已经清出一小片空地,有皇宫禁卫在迎接他。

    赵骏下了船,苏涣迎了上来,作为制敕司,本职工作其实就是赵骏的秘书,只是这次出京需要他留在制敕司,所以才调了两个临时秘书过来。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