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2/2)

    泰康一朝的文武之争以《泰康偃武诏》的颁布暂且休止,表面上,江南党似乎取得了胜利,但关中勋贵并没有失去希望,双方的对立在泰康末年表现为太宗皇帝的继承问题:太宗内宠颇多,但子嗣多幼年夭亡,所活唯有第七子衡,且亦自幼多病,而他的侄儿景王“少慧极,好笑语,有文武才,其仪容殊盛,亦为一时之冠”,在文武/南北矛盾不可调和且储君之位悬而未决的情况下,帝国内部自然而然分成了两派,关中党以景王为首,希望景王登基后打压江南党恢复太/祖时期的重武国策,江南党则以太宗皇帝的继后陆氏为首,希望由幼主继位,太后垂帘听政。

    在“王党”和“后党”的争斗中,王党本处于劣势,转机在于泰康二十八年鞑靼宝图汗撕毁盟约自云中南下,入长城、过河西,虽因兵马疲弊只劫掠而去,但仍令京师群情激愤,以为奇耻大辱,在朝廷还为是战是和争论不休时,景王于九月二十一呈上后来名留青史的《谏出雁门疏》,自请率兵出关,次年大破鞑靼,斩宝图汗,一时名望无极。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隐藏在盛世之下的危机是帝国内部剧烈的党争。后秦的统治基石是跟随太/祖南征北战的“武兴十八公”,别称“关中勋贵”,但帝国的经济重心却是长江以南的江浙地区,“以二省控天下近半赋税”,而南朝自恃正统,更不屑于与北朝的“归正人”为伍。尽管南宋政权的投降称得上是“知天命、识时务”,但这无助于减轻太/祖对他们的恶感,在武兴六年的“南北榜”案中,太/祖诛杀了数十位涉嫌科举舞弊的官员,江南地区名望最鼎盛的六个世家(史称“江南六族”)整整一代的青年才俊被终生禁止入仕,“江南诗书簪缨之家,不及北地籍籍无名之徒”,对于蒙古问题,江南世家也倾向于仿宋辽之例“约为兄弟”,而非“以江南之财赋,控西北之戎马”,这令以军功立家的关中勋贵抗拒不已,太宗曾经试图通过通婚联姻等方式缓和南北矛盾,但尽管民间的隔阂开始消融,统治阶层的对立却日益尖锐。

    与蒙古的对抗成为后秦建国初期最主要的政治任务,后秦太/祖对蒙古人恨之入骨,曾三次御驾亲征试图“荡平鞑虏”,武兴十二年,太/祖病逝于军中,其长子秦煜继位,改元泰康,是为后秦太宗。和父亲相比,后秦太宗更注重文治,他让利士绅,与民休息,广开言路,在他的同母弟弟睿王秦辰战死沙场后更颁布了《泰康偃武诏》,与蒙古约和并“尽解天下武备”,史称“泰康之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