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1)(2/3)
&esp;&esp;这两个学派的争论,是中国学术史上最大的争论之一,这里不必详说。这里必须说的只有一点,就是古文学派的兴起,是对今文学派的反动,也是革命。西汉末年,古文学派得到刘歆(约公元前46—公元23)的支持。刘歆是当时最大的学者之一。由于他全力支持古文学派,到了后来,今文学派的人就攻击他一手伪造了全部古文经,这是很冤枉的。
&esp;&esp;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之争
&esp;&esp;《荀子》有一篇《非十二子》,其中说:“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子思唱之,孟轲和之。”
&esp;&esp;近年来,我看出这两派的来源很可能上溯到先秦儒家的两派,今文学派可能是先秦儒家理想派的继续,古文学派可能是先秦儒家现实派的继续。换句话说,今文学派出于孟子学派,古文学派出于荀子学派。
&esp;&esp;这一段话,现代学者长期困惑莫解。《中庸》据说是子思作的,可是在《中庸》里,在《孟子》里,都没有提到五行。但是在《中庸》里,还是有这样的话:“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第二十四章)《孟子》里也这样说过:“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公孙丑下》)这些话似乎可以表明,孟子和《中庸》的作者(如果不是子思本人,也一定是子思门人)在某种程度上的确相信天人感应和历史循环。我们会想起,这些学说在阴阳五行家中都是很显著的。
&esp;&esp;儒家中的这些人形成了一派,名为古文学派。这个学派的得名,是由于它声称拥有“秦火”焚书之前密藏的经书,都是用古文字体书写的。相对立的一派,有董仲舒等人,称为今文学派,其得名是由于所用的经书是用汉朝通行的字体书写的。
&esp;&esp;可是不久以后,儒家中具有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头脑的人,针对这些关于孔子和儒学的“非常可怪之论”,提出了抗议。他们认为,孔子既不是神,也不是王,只是一个圣人。孔子既没有预知有汉,更没有为任何朝代制法。他不过继承了过去伟大传统的文化遗产,使之具有新的精神,传之万世罢了。
&esp;&esp;孔子在汉代思想中的地位
&esp;&esp;在纬书中,孔子的地位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例如,有一篇春秋纬,名叫“汉含孳”,它写道:“孔子曰:丘览史记,援引古图,推集天变,为汉帝制法。”另一篇春秋纬,名叫“演孔图”,说孔子是黑帝的儿子,还列举了孔子生平的许多奇迹。这都是荒诞的虚构。这些纬书把孔子说成超人,说成神,能预知未来。这些说法若真正统治了中国,孔子的地位就类似耶稣的地位,儒家就成了地道的宗教了。
&esp;&esp;这样做的结果,孔子的地位在公元前1世纪中叶就变得很高了。大约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文献,名叫“纬书”。纬,是与经相对的,譬如织布,有经有纬。汉朝许多人相信,孔子作了《六经》,还有些意思没有写完,他们以为,孔子后来又作了《六纬》,与《六经》相配,以为补充。所以,只有《六经》与《六纬》的结合,才构成孔子的全部教义。当然,这些纬书实际上都是汉朝人伪造的。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