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之路[慢穿] 第124节(3/3)

    这也是康熙虽然不大喜欢大儿子胤褆处处想要压太子一头的行为,却并没有直接制止的原因。

    毕竟胤礽作为太子,以后想要做到康熙这个位置,成为大清的下一任皇帝,自己本身也得有足够的本事,能够压制住其他兄弟才行。

    这个皇位可不是那么容易坐的,康熙从八岁开始登基,直到后面亲政,一路走来可是十分艰辛的。

    他可不想自己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大好局面,等以后太子接任以后,就让大清由盛世转向衰落,康熙对太子的期望可是十分高的。

    他希望这个可以说由自己亲自教养出来的太子,能够有足够的能力承担得起大清的重任,以后把大清治理得越来越好,才能够让爱新觉罗的统治千秋万代下去。

    康熙这个时候十分雄心勃勃的想要把大清推向盛世,稳固他们对大清皇朝的统治。

    这个时候自然就对自己的继承人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了,有这胤褆这个大哥来跟太子比拼,康熙觉得更能够激发太子学习的动力。

    兄弟间良性竞争的发展,还是非常有好处的,康熙也不想养出一堆好吃懒做,什么都不会的皇子公主出来。

    康熙对自己的要求也非常高,平常在处理完国事之余,他也会手不释卷的学习各种他觉得有用的知识。

    对自己要求都这么高了,自然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拿不出手的废物,为了让以后的皇子公主能够学更多的知识和本事,康熙还跟大学士们详细的制定了上书房那边每个阶段需要学习的学习内容,务必保证皇子公主他们从上书房学出来以后,能够成为一个学富五车、各有特长的有用之才!

    那天还没亮,三更天就让人起床到上书房读书的规矩,就是康熙这个时候定下来的。

    陶长安其实也听说了胤褆和胤礽之间的事情,两个可都还是孩子呢,就搞得这么复杂,不愧是皇宫里面出来的孩子,简直要成精了!

    自己在钟粹宫就能够这么清楚的知道胤褆和胤礽之间比拼的事情,估计这宫里的人几乎都已经知道这些消息了吧!

    以前听说这宫里连一块石头都能够说话, 很多事情即使做得再隐秘,也能够十分轻易的就被人给窥见了。

    意识皇宫这边到处到处都是眼线以后,陶长安顿时凛然,警告自己以后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 可不能够用小空间和动用内力精神力什么的。

    这些只能够作为隐蔽的自保手段, 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轻易不能够动用。

    尽管陶长安活过的年月比这里的人多了很多,但他可不敢小看任何人, 尤其是心眼比筛子还多的宫廷中人。

    能够在宫里混的人, 要是没有一定的本事, 早已经不知道死在哪个角落去了。

    自己的这点心思, 估计在那些人精眼中就跟透明的一样, 为了不让任何人发现端倪,察觉到自己的不同, 陶长安只能够让自己先不用那些超出普通人的能力来走捷径了。

    毕竟要是用习惯了, 谁知道哪次会阴沟里翻船, 被人碰巧看见了呢!

    至于自己拥有这些能力缺不用,会不会浪费的问题, 在陶长安看来, 拥有能力就没有浪费这么一说。

    自己有能力却不用,那是自己的个人选择,但要是一点自保能力都没有, 到了关键的时候想用都不能够用, 那才是最悲哀的事情!

    反正这一世陶长安主要是用来磨练心境和心机, 动用武力只是次要的自保手段。

    没有到必要的时候, 陶长安还是会尽量用偏向用算计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反正原主在历史上的人设, 也是一个文采比较出众, 擅长编书的文人形象。

    陶长安不介意让自己以这样的形象示人, 这样其实也可以降低其他人对自己的防备之心。

    毕竟有一句俗语说得好,文人造反三年不成,就可以看出文人对一般人造成的威胁根本不大,最多也只不过是嘴上说得多,但让文人去实际做事,效果就显得不那么好了。

    文人的威胁比较小,这也是很多朝代发展到中后期的时候,会逐渐倾向于重文轻武的现象,其实也是皇位上那位有意偏向形成的结果。

    在陶长安有意的控制下,他这一世的体形比较偏向文人清瘦的样子,看着好像十分无害,不会给人造成威胁的模样。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