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年代灿烂人生 第65(1/3)

    骑着自行车刚出大院,望见传达室门口有个熟悉的身影,他立刻下车辨认,传达室同志已经探出身子:“顾市长,这位老同志找您。”

    “胡老师!”顾念申脱口而出。

    来者正是胡巧月。她如往常一样,头发拢得顺顺的,脊背挺得直直的,虽然拄着拐杖,却还是那么端庄大气。

    “顾市长,我有事找你。”她淡淡地,语气平缓。

    顾念申赶紧道:“胡老师太客气了,像以前那样喊我念申就好。找我有什么事吗?”

    胡巧月点点头,又道:“不过不着急,你要有急事,我下次再来。”

    “不不,就是个会。”顾念申跟传达室同志道,“你给市府会场打个电话,说我临时有事,晚半小时到。”

    胡巧月竟然主动来找他,这一定是天大的事。

    …

    来到顾念申办公室,胡巧月默默地打量一圈。这市府大院是解放前的建筑,高大的梧桐树在窗口投下斑驳的光影,顾念申端着茶杯过来,木地板踩出岁月的吱嘎声。

    “胡老师,喝茶。”

    胡巧月点头致谢,开口道:“我不绕弯子,落实政策四五年了,我知道当年好些旧人家都陆续发还了财产。我想来问问,我符合政策吗?”

    顾念申心中一动,倒是没有想法,从来不求人的胡巧月,竟然是为了此事而来。

    说起来,因为心中愧疚的关系,他对胡巧月的境遇一直格外关注。市里在腾退当年罚没的房屋和财产时,也曾经提起过胡氏。

    但说来也奇怪,作为胡家在晋陵的唯一后代,胡巧月从来没提出过任何申请。

    加之阳川路那些房屋经过多年的变迁,已经住满了大大小小的人家,腾退难度非常大,既然胡家不提,便也一直拖着,无人过问。

    落实政策这种事,其实有相当大的弹性。

    要不要归还,归还多少,都有弹性。毕竟有些人家已经没有了后人,而有些罚没的财产已经流落不知所踪,根本也就谈不上执行。

    就是那些已经明文归还的房屋,三四年过去住户都没腾空的也多着呢,全都是焦头烂额的事。

    他知道胡巧月的情况属实两可之间,能争取,但没把握。

    想了想,顾念申道:“胡老师,我跟您说实话,可以申请,但把握不大……”

    又怕胡巧月失望,顾念申又赶紧道:“不过胡老师您放心,只要收到您的申请,我一定全力以赴帮你协调,需要我说话的场合,我也一定会去争取。”

    胡巧月手里一直紧紧地捏着一只小皮包,此时她打开皮包,取出两封信,郑重地递给顾念申。

    “这是我大哥胡巧英寄回国的两封信,一封给市领导,一封要请市领导转交省里有关部门,如果符合条件,大哥想回国探亲,顺便办理落实政策事宜。”

    见她说得如此郑重,顾念申也脸色凝重起来,他接过两封信,只见信封都是打开的,显然胡巧月都看过。

    “我可以看吗?”顾念申问。

    “可以。我先告辞,信你可以慢慢看,看完了,就你决定交给谁。”

    胡巧月说得平淡,顾念申却感到了沉沉的份量。

    这哪里是两封信,这是阳川路半条街啊。

    进城

    事实上对当年的胡家, 绝大部分人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没人知道胡家大少爷胡巧英到底是怎样的特殊身份。而这两封信究竟意味着什么,又将揭开怎样一段尘封在历史岁月中的往事。

    林思危并不知道奶奶已经收到了回信,毕竟奶奶的信也只寄出去一个多月, 都不知道能不能辗转飞到大洋彼岸呢。

    她这几天在忙贾芳的转学。

    吴山海听说是她小姨家孩子要来城里读书, 倒也很上心,林思危又用贾士兵留给她的钱买了些礼物送给吴师母。吴师母并非见钱眼开之人, 但谁又会拒绝好意呢?而且她去跟校长开口,要是拎些礼物去,校长也脸上有光啊。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