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相公家的地主婆 第472(2/3)

    比如现在虽然说心里踏实了,可到底还是意不平:「到底还是让这人给恶心到了,不够痛快。」

    姜常喜就给周澜一个不怎么由衷的笑。这事心里老过不去了。没让人这么欺负过。

    而且挂着实锤证据的。人家不走推荐,荫封的路子。说到这个,还要细究一下,周澜的出处。

    然后第二日,钱侍读就请假了,听闻昨日钱侍读饮酒后,不小心掉水沟里面了。

    周澜有同窗,有先生那边的友人作证,这些都是有事实根据的。绝不是凭空捏造。

    人家这才是传闲话的最高境界呢。你说说,当初败坏周澜名声的人都没想到,还能这样反转。

    原来周侍读不光学问好,还是个做实事的。有才干,有名声。这名声瞬间就刷起来了。

    首先一个孝顺就跑不了的,人家为他爹守孝,三年,学业都断了。在保定府周澜周大爷孝顺的名声,那是县官当名人事迹,上报过的人物。

    安抚姜常喜:「或许这人心里比你还郁闷呢,毕竟费心费力的,让咱们捡了便宜,这样想是不是好过多了。」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周澜也很无语,自家夫人这身力气不是白长的,你看关键时候讲究的是心性自然。

    前段时间同僚们,很多都被这样恶意中伤过,也都有所辩白,可若论成功,手段高,还要数周侍读,人家不光洗白了自己,人家还顺便刷了一波名声呢。

    礜让探花郎看的那个牙疼,就知道周贤弟这不是一个埋头做学问的,手段,心术人家一样不缺。

    礜人李大人的身份五六品那是能走动来的,人家何苦科举入翰林,官品还那么低呢。

    人家爹当过四品大员。这个就说的含含糊糊的,全靠脑补,不过官至四品,绝对实锤。

    不用周澜站出来,给自己以前的事情作报告,小道消息满天飞。都是周侍读学识过人,声名远播的。

    这个就有点说不通了,堂堂翰林院侍读,经济条件好坏,身边当有侍从的,钱侍读想要掉沟里,挺不容易的。身边的人呢呢,怎么就让堂堂翰林侍读掉水沟了?

    李大人虽然是京官也不过五品,可相比于已故周大人,人家李夫人那是下嫁。

    就同周澜说的一样,这人就是在帮着他刷名望呢。只能看着周侍读,自己边上生闷气了。

    礜就是有捏造之处,那都无可查证了,毕竟这些谣言里面七分都是真的。

    周二叔,周老祖父做的那些事情,都翻出来了。所以周澜,周侍读何错之有。

    本来对周澜不太熟悉的人,因为这先败坏,再洗白,都认识周澜是谁了,也都知道了周澜做过什么事。

    周澜明白自己做事,还不够让媳妇顺心,也只能表示,以后自己向常喜靠拢。还请夫人沉住气,往后看。批

    等钱侍读上衙的时候,还能看到钱侍读的牙有点歪呢,说真的有碍观瞻的很。

    跟着恬不知耻的说道:「如今好了,我也是迫不得已,总不能背黑锅吧,解释解释,就解释成这样了。」批

    周澜谦虚的同探花郎表示,同他没有关系,他都不知道如何变成这样的。

    说的多无奈是的,当真有了入仕的最基本条件,脸皮厚了。

    当然了在姜常喜面前,周侍读就略微骄傲:“你看我也不是软包子,我也不是白白让人欺负的,若不是他先帮我扬名,我还不好意思做这么厚脸皮的事情,自己给自己宣传呢。为夫做的还算是不错吧。”

    小庆祝

    姜常喜这时候就看出来了,自己同读书人的不同。自己脸皮不够厚,自己做事还是要更直接些。

    至于说为何人家能以进士之身入翰林院,那就更有的说了,周澜在保定府做的事情,什么样的名声,都被大伙普及了一遍。

    这就要说道周侍读脚踏实地,真才实学,真金不怕火炼的好学识了。你看,人家有真才实学,就宣传出去一波。

    说人家周大人攀附李府,无稽之谈。再然后就要说说人家周澜的声名了。

    礜至于嫁了亲娘的事情,直接就定性成了不为声名所累,至纯至孝。牵扯出来周二叔生意惨败,那事就多了,周澜孝顺,从不口出恶言,可封不住悠悠众口呀。

    探花郎都竖起来大拇指表示佩服周贤弟这通操作。高,实在是高。人家这算是借力而为。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