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2/2)

    宋明瑜这话是真心话。

    反正,ven是她和林香的牌子,白纸黑字,谁也带不走。

    就算郑氏最终选择和内地的企业合作,但十年后,内地的纺织业大跨步发展,ven不见得就是那个“唯一”。

    纸醉金迷往往和危险结合在一起。

    要是再晚十年,ven还是ven,但是到时候,市面上就不止这么几个女装和它竞争了。

    在港城,它可以很快站稳脚跟,甚至对那些已经有的品牌发起挑战。

    更别说现在港城的服装市场还没有饱和,尤其是女装,大多还集中在旗袍之类的服饰上。

    这个时代的港城经济高速增长,股市、楼市催生了大量的新贵和中产。

    宋明瑜和林香是郑氏花钱请来港城合作的伙伴,郑嘉和的诚意除了价值不菲的机票和一路接送的贴心,更多就是表现在合同中。

    她开明瑜酸辣粉就不需要让那么多人一直在外打“游击战”直到品牌有了初步的口碑。

    不然为什么郑氏,郑嘉和要找ven合作?

    宋明瑜摇头:“不,恰恰相反,很好。”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风险和机遇是并存的,要是做生意怕担风险,那是不可能成功的——与其担心‘会不会和那些人一样失败’还不如多想一想‘为什么有人能在风口上成功’。”

    有钱,才有得消费,

    宋明瑜心里大概过了一遍想法,然而真正合同谈起来,她却有些大跌眼镜。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连挑战的勇气都没有。

    横空出世的ven,就会是她们的优先选择。

    她的ven更不需要顶着一个洋文名字,还要让人对它的出身有所遐思——是内地品牌,还是港城来的高端货?

    “纸醉金迷”,是宋明瑜脑海中浮现出来的唯一一个定义。

    ven的合作,对双方来说就是一次吃螃蟹的挑战。

    她不是八十年代的土著,她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

    尽管这种机会背后有风险,但是作为商人,哪有不冒风险的生意?

    挥金如土,奢华,彻夜明亮的霓虹灯,摩肩接踵的人群,摩登男女。

    话说到这里,寒暄时间也差不多告一段落。

    而宋明瑜自然投桃报李,她不会在合同上斤斤计较,大事要有商有量,小事都好说。

    郑嘉和想要看看内地纺织业的潜力,而宋明瑜想要港城的资源和国际平台。

    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全部。

    郑嘉和轻轻颔首,“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好好讨论讨论——这个风口,ven要怎样才能抓住。”

    “聪明的淘金人,不会等所有人都淘到金之后再出手。”

    这和内地保守求稳的消费习惯不同。

    当她在r≈j房间里,从270度的巨型落地玻璃中,窥见维港的灯光,港口的游艇,甚至能闻见海风混杂着香水的复杂香气。

    入驻港城,1986年,不早不晚,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兼备的最佳时机,比起她能获得的,她需要承担的风险要小得多——

    当她亲身踏上这片土地,当她坐在奔驰s里,穿越九龙热闹的唐楼街市,穿过遍布酒店和霓虹灯牌的黄金大道。

    难道宋明瑜开小饭馆就没有风险?如果真的没有,她当初砸墙开店就不需要那么强硬的姿态。

    而ven,在南城尚且能够形成足够稳定的影响力。

    到时候,也不见得还有一个郑氏,愿意为她这个品牌买单。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最容易被记住的,而他们的成功也能收获最大回报。

    但少有人意识到它的另一面,是足够多的机会。

    但宋明瑜知道风险,愿意冒风险,并不代表她喜欢风险。

    郑嘉和低低地重复着这四个字,似笑非笑:“宋小姐对港城印象不太好?”

    显然,宋明瑜这句话,很符合在场所有人的心理。

    正因如此,就连那个冷若冰霜的投资经理都多看了她一眼,目光缓和了许多。

    港城的女人显然是不满足于此的,她们也在追求个性化、品质上乘的优秀女装,彰显她们的身份品味。

    南城如今会追捧ven,也是因为南城人如今有了闲钱。

    当电影里叼着雪茄开枪的男人,赌桌上一掷千金的男人……这些荧幕上宋明瑜曾经以为是夸张手法塑造出来的形象,化作了一个个现实中会真切见到的面孔。

    而港城人的一大特点是,愿意为身份和享受花钱,看重品牌,看重体验。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