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巴山猎耕记 第23(2/3)
进不去屋子,陈安干脆将带来的酒壶放在门口,取下自己的火枪,按顺序装入火药,轻拍平整后,将跟枪管插在一起的铁签子抽出来,扯了一团头发用签子捅进去挡住火药,然后装了些细颗粒的铁砂,再堵上一团头发。
小院围栏只是简单的栽了几棵木桩,然后用整根的野竹交叉编织而成。
因此,山里人对米仓山充满感激,播种和收获、采药和狩猎,都会举行敬山的仪式,表达对大山的敬仰和感恩,尤其是采药人和撵山人,一直沿袭着这些习俗。
可却偏偏在这种时候遇上陈安。
养伤期间在陈安过来照顾他的时候,就开始教授陈安到山里撵山、采药的各种经验技巧,腰好以后,更是经常领着上山,一一指点狩猎技巧的实际操作和草药辨识,教得相当用心。
李豆花是个很传统的撵山人。
陈安之前只是怕他为难,觉得是趁人之危,这才找借口说是路过。
看着陈安这样用心,他觉得也是场缘分。。
此时,房门挂了锁,一看就知道李豆花不在屋里。
而对于陈安来说,李承松在他心里的地位,极其重要,丝毫不亚于双亲。
正是靠着这些手段,山里的人才得以生存延续和发展。
陈安小声地说了一句,然后大步走向木屋。
在李豆花看来,陈安是个心思细腻、体贴、实诚,而且挺有分寸的一个人。
这样的师傅,陈安怎能不上心?
在火道里抖上一些引火药以后,用一小块胶皮盖住,然后轻轻放下击铁。
原本上辈子陈安想着要多给李豆花一些照顾,结果到头来,反倒是李豆花一个老人照顾他更多。
陈安装填弹药,就想在附近转转,等师傅回来的时候,看看能不能打到点下酒菜。
而且,不用枪的时候,还可以将火药、铁砂、引火药都给取出来保存,以后再用。
两人也就从此结缘,成了师徒。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能再次重活,再续师徒缘分,陈安今天只想陪着李豆花好好喝上一顿。
用头发挡住火药和铁砂能防止它们顺着枪管滑出来,之所以不用其它东西堵塞而是用头发,那是山里猎人多年的经验总结。
那块盖住火道的胶皮,能防止装好的引火药洒落、受潮,还能防止无意间走火。
家里有女人的,她们每次梳头,梳子梳下来的头发,通常都会挽成一团存放着,等有人进山收头发的时候,可以拿出来卖。
“师傅,我来看你了!”
而且,头发容易得到。
通往石河子村和黑潭子村的土路,有一段是重叠的,到了岔往两个村的岔路口时,陈安领着两只青川犬钻进了中间的小道,又走了大半个小时,在山半腰看到坐落在山间沟谷小片平地上那座孤零零的茅草屋和小院时,眼睛不受控制的湿润。
多少有些鬼祟
这些,都是很有道理的细节,
上辈子,李承松不仅仅是陈安撵山、采药的师傅,更是在陈安遭灾残废后,生怕他吃不好,隔三差五往盘龙湾送点野味,生怕他缺穿的,还会随着天气变化,买些衣物送来,生怕他病痛缠身,经常送来些草药叮嘱他喝的人。
头发遇到高温,会立刻焦化缩成很小的一点点,不会影响到火药、铁砂的击发,比起其它东西,要强不少。
茅草屋屋顶的茅草,还是在秋末的时候,陈安帮忙铺上去的。
对于穷困的山里人来说,别看只是些粗浅的东西,却也弥足珍贵了,可舍不得浪费。
忙时耕种,闲时打猎采药,靠山吃山成为主要的谋生手段。
因为种种原因进入米仓山的人,让山里有很多姓氏,很多村社也是因此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