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巴山猎耕记 第476(2/3)

    陈安心里有了小盘算。

    然后,他又找来钟启秀、瞿冬萍和村里几个年轻的,手脚麻利的小媳妇帮忙,到家里制作苕粉。

    然后又花了三天时间,把边缘的杂木、杂草进行清理,堆积在圈出的地里,一把火给烧成草木灰。

    枪打出头鸟的道理,陈安懂。

    栽插在“夏至”前后,深秋季节才开始采挖红苕。

    “那我回去想哈!”

    巴适在蜀地是舒服的意思,意味着来这里吃火锅的人不仅能吃的舒服还能吃的开心,会有好心情。

    又折腾三天后,算是将那片足有四亩左右的椭圆形地块,给开成了荒地。

    来恭贺的人不少,这其中就有骆祥文他们几个以及家人,还有不少县城里有头脸的人,冯学恩在这方面下了功夫,打点得挺好。

    剩下的就是口碑和人气的积累了。

    能犁的地方犁,犁不动的地方就挖。

    陈安清楚自己是个外行,事情交给冯学恩、冯祥中操持,他们更有经验,自己插手,反倒容易坏事儿,当个甩手老板也不错。

    让陈安和冯丽荣挺意外的是,冯学恩给火锅店取的名挺好,就两字:巴食。

    说过要提供底料的,这事儿可有得忙,接下来正常营业了,就该持续不断地供应,这将是日常中隔段时间就得进行一次的事情。

    而且,他一个农村户口的人,显然没有身为城里人的冯学恩合适,自然,冯学恩就是最好的明面上的老板。

    所以,和家里人一合计,抓紧时间,把瘦地里的红苕刨完,地抓平,撒上油菜以后,陈安和陈子谦赶着自家的水牛,扛着犁头就去了沟里,先赶着牛,转周围犁了两圈,算是把地给圈下。

    得把这些红苕清洗干净,村里没有磨房,只能送到镇上去进行粉碎,拿回来以后进行过滤沉淀。

    两人在草地上闲聊了一会儿,李豆花领着巴豆回黑潭子村了。

    再过三天就是冬月初八,火锅店开业的日子。

    红苕种植主要有四个环节,贮种、育苗、栽插、管理。

    不然,等到有人知道李豆花不在那里住了,成了无主之地,一定会有不少人抢着去那儿开地。

    在家好好洗了澡,休息一天,隔天陈安领着冯丽荣和孩子,带上家里积存的山货,赶往县城。

    一通忙碌下来,红苕在陈安家的仓房里堆积成山,来到这里的红苕红皮白肉,大小均匀,均是做晶丝苕粉的上好原料。

    晚上的时候,他越想越觉得那地方山形地势很好,确实是个搞养殖的好地儿,他寻思着,若是要建养猪场,那片地也足够了,确实该先占下。

    这种时候,红苕表皮中所含的杂质和油份会浮到表面上来,是一层黄色的东西,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油粉,没有取掉油粉的红苕淀粉做出来的苕粉呈深色,把油粉去掉,才能让苕粉晶莹剔透,有个好卖相。

    刚结束了红苕采挖,收购容易。

    所以,陈安两口子很低调,啥也没说,就是一個去恭贺的亲戚身份出现。

    陈安则是继续下地干活。

    看得出,取的是巴适的谐音字。

    陈安领着冯丽荣,跟骆祥文等人打了招呼,两口子叫上跟着一起来凑热闹的冯正良,以及开着车子来帮忙拉东西的陈文志,在店里舒坦地吃了顿火锅,给冯学恩留下两千块钱作为备用后,到城里进行各种采购,然后当天就回了盘龙湾。

    与其说是参加火锅店的开业,还不如说主要是为了采购。

    羚牛入村

    鞭炮声响中,揭了红布盖着的用一块老木头简单阳雕弄得很沧桑老旧的招牌,算是开始了正式营业。

    除了摆弄底料,陈安也没闲着,去找了宏山和甄应全,花钱从村里各家收了不少红苕回来,准备制作红苕粉,火锅里一烫,也是很不错的东西。

    在山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栽种有红苕,而且都会做苕粉。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