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03(2/2)
台阶下的林厌脸色变幻如讳,短短一分钟的时间里,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已在她身上走完了一个轮回。
“不是也有理论研究称,DNA会决定你在看到这个人的第一眼会不会喜欢她。”
底下人一阵窃窃私语,张金海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眉头皱成了一个川字。
林厌嗤之以鼻:“虚无缥缈,第一眼的喜欢大概只能停留在原始的性冲动吧。”
底下一阵窃窃私语,刚刚问话的警官噎了一
林厌撑着下巴轻轻嗤笑了一声:“听说过心理诱导吗?不需要在现场出现,也能杀人于无形。”
后视镜里最后一眼是她又蹲在了街角点燃了一根烟。
“一,死者大多数性格内向,不善交际。”
“初南是谁?”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这是郑成睿熬夜做出来的,两个人对视一眼,宋余杭轻轻冲他点了下头表示谢意。
宋余杭按了一下电笔,两张几乎一模一样的图画出现在了大屏幕上。
“五,翻阅这些案卷的时候,出现最多的词是“海洋”“白鲸”和“解脱”,重复率几乎高达百分之七十五。”
回到家里的林厌,洗完澡擦着头发往出来走,从书房的抽屉里拿出了另外一部手机,拨通电话:“喂?帮我查个人,叫李斌,十四年前在江城市公安局任主检法医师。”
她不用说,宋余杭也已经知道了答案。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查“何苗”案时,也曾在她的作业本上发现过相关图案,同样的图片同样也出现在了本案之中。”
然而,宋余杭还在继续。
底下有人举手:“宋队,您该不是想说,这么多案子都是一个人做的吧?这不可能,当今的刑侦技术已经可以做到,只要你在案发现场出现过,绝对会留下蛛丝马迹,如果真的有这个人能神不知鬼不觉杀了这么多人,警方不会找不到他。”
她退后一步,礼节性地和她挥手再见:“明天见。”
如果说前两点还是基于统计学大数据之上的性格分析的话,后面这两点确实疑点重重。
林厌把肩头披着的外套还给她,准备离去的时候,宋余杭问了她最后一个问题。
宋余杭穿着警服,站在大屏幕前侃侃而谈:“于是我们利用统计学数据归纳出了这些自杀案的共同点。”
远处轿车打着车灯破开雾霭而来,宋余杭掐灭了手中的烟头:“你车到了。”
***
林厌不发一言,坐进了车里,街灯缓慢流淌过了眼底,宋余杭的脸逐渐消失不见。
宋余杭点开ppt,把图表放大在了屏幕上,全线飘红。
“在我市过去的一年里,共有两千七百五十二名青少年儿童死于自杀,他们的年龄分布为11-18岁之间,女性居多,排除了家庭因素、学习压力、师生冲突等仍有一千余例找不到自杀原因。”
“二,家庭背景复杂,或多或少都曾遭受过来自周遭同龄人的长期欺压或排挤。”
“且不说是不是巧合,如此高频率,高自杀率,且死亡的又都是青少年居多的案件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三……”她抬头略微一顿:“都在自杀现场留下了自己的遗言。”
“四,自杀时无目击证人,现场没留下任何除过死者以外的生物学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