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4/5)

    小导游接着好趣地继续介绍着,“你们知不知道为什么那里称作磨西镇吗?这里有个典故,‘磨西’是藏语,意思是不懂。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泸定桥建成之前,这里是川藏茶马古道的重镇。有一队汉族商人从那里经过,不知来到了何处,正好遇见一位打坐的喇嘛,便请教此处的地名。喇嘛本是不懂汉语的,于是用藏话回答了一声‘磨西’,而汉商也不知其真正意思,只当做出家僧人相应的回答,便把‘磨西’当成了地名,从此以后叫的人多了,名字便传扬开啦。”

    “磨西,磨西,不懂是磨西,乖乖舅子,藏族话真得味。”老头子嬉皮笑脸地偷眼瞅着姑娘们。

    第二章 背老二

    几声凶巴巴的狗吠传来,打断了刘庆东的思绪,他抬起手机最大限度地照射着,屈屈着眼睛望向前方,十几米之外仍然是黑乎乎的,心里不禁产生了一丝畏惧,“是家犬,还是野狗啊?若是碰上野狗,还不得把我撕吧烂了啊。”

    他提心吊胆地向前摸过去,萦绕在心中的顾虑被眼前的景物打消了,黑暗中出现了一间间屋角飞翘、出檐深远、房脊正中凸起的老房子,高高低低,有宽有窄,样式相近大多是二层格局。每户人家都是就地取材,悬梁挑檐,山墙留空,用青砖填充磊砌,木作梁、板为廊、小青瓦为盖,空而不透,围而不死。刷着白灰的外墙、排列紧凑的木板门,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围墙高出头顶,朴素简约,将院子里的情况遮蔽得非常私密。其中有上档次的富足人家,大门上还搭建着小门楼,雕镂精细,别致考究。至于为数众多的小门小户可就寒酸了,连围墙也没有,出门便是街巷,一定是手头拮据买不起砖石,土黄色的墙壁只能用竹子编出轮廓,再胡乱抹上泥巴来将就凑合了。

    “这里应该是镇子的外围,天黑前还和媳妇去老街溜达过呢。”刘三哥认出这些与北方建筑风格迥异的老房子。目前,磨西小镇就两条主要街道,一条老街,一条新路,绕城后汇合成一圈。

    “踏踏”脚下响起皮鞋与石头磕碰的声音,用手机往脚下一照,是白天见到过密布石窝窝的青石板路,三哥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没错!是老街的石板路,当时还和媳妇探讨过,这些小圆坑是如何形成的呢。是用脚跟踩的,还是雨水长年侵蚀的?唉,心可真大,还是脱离险境要紧,先不管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记得是从入口往街里走,找到天主教堂,沿小巷拐到新城贡嘎大道,没多远就是旅行社安排的宾馆啦。”

    顺着青石板路往街口走,不称心的事接踵而来,手机射出的光线越来越暗,最后是一丁点儿的光亮也没有了,高度数近视加上漆黑一片,真好比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呀,三哥伸出双手向前摸索着,眼前的影像是恍恍惚惚实难分辨,担心冷不丁会出现弯路,使自己撞到两侧的墙壁上。就这样忐忑不安地往前蹭着,期盼着遇到行人寻求帮助,脑海里不觉浮现出英语课本里的《瞎子摸象》,暗自叫苦不迭“我太难了”。

    “这是什么?袋子!摞在这里干什么用?摸起来足有五六袋高。”刘庆东的右腿触碰到一堵矮墙,是用长条袋子码在道路旁边,他好奇地用手去摁,“是防汛的沙袋吗?也不是,里面装的不像是沙子,沙袋也没有这么长啊。应该是草屑树叶什么的,不会是中药材吧?”三哥凑近了提鼻一闻,“是茶叶!”

    “批娃儿!你勒走路是在打闷脚嗦?走路不长眼睛,你摁到我的手板心咾。”有人闷声闷气地说了一句。

    太突然啦!刘庆东只剩心惊肉跳了,都没来得及辨别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摁到人家的手板心,那就是手心吧?难道茶叶袋子里有人?是人贩子把偷来的孩子藏在里面吗?不对,是个成年人的动静,一定是逃犯躲藏在其中了。”一股与生俱来的责任感涌上心头,他向前移动半步,又试探着摁向别处。

    “龟儿子!你是利边跑过来气老子噻?把手杆儿都给我摁痛喽。”又是一声闷声闷气的责怪,这回可听清楚了,不是在面前的袋子里,而是从脚底下发出来的,地上躺着个人啊!他本能地往后一跳,“狗日的!要出人命咾,你啥个东西嘛?摁到我的肚啷皮哟。”有人扑棱从地上坐了起来,胸以上套在个大背篓里,对方正用手捂着肚子**不已呢。

    “是我不小心,老弟,对不起啦。”伤到了人家,就得赔礼道歉,可细节还要解释清楚,以免被人家误会了,“我是用脚踩的,不是故意用手摁的啊。”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