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节(3/3)

    说着,张松心中暗自冷笑,拱手说道:“主公若恋蜀锦富贵,可收蜀锦售卖之税,以充国用。官营之下,松恐助长私买襄邑织文之风。”

    “这~”

    刘备露出迟疑之色,张松说的那番话,不难理解。

    天底下并非只有成都生产蜀锦,在中原陈留地区有著名于世的襄邑织文。甚至巴蜀地区的织锦技术来自中原地区,到了东汉时期蜀锦才开始渐渐在市场上冒头。

    如果采取国有化蜀锦,导致蜀锦质量下降,无人购买,除非紧闭国门,禁止中原的锦帛流入南方,蜀锦才能占据南方的市场,榨取士族、豪强的赋税。

    不然的话,蜀锦根本做不到榨取豪强的资产。甚至会因蜀锦质量低劣,让人走私中原的织文。毕竟蜀锦又不是石油,没了蜀锦,士族、豪强活不下去。

    诸葛亮抚扇而笑,说道:“永年何出官营会使蜀锦品相低劣之语?官营、私营皆为人营,其中蜀锦低劣、精美在于经营之人是否多谋尽心,如无知小儿理之,纵万贯家资,亦有山穷水尽之日!”

    “亦或是以国喻商,丞相经营朝政,有如萧何供给军用,使军资无缺。亦犹如田汾者,中饱私囊,利己不利公。故经营之本,在于人,而非官、私之上。”

    说着,诸葛亮对着众人,笑道:“至于私营可得利,官营仅有俸禄,为何不可取官营之利,以赏经营之人?”

    此番言语出来,倒是让霍峻颇是惊讶。

    诸葛亮之语已有了后世国营企业寻找职业经理人的味道,国营确实是导致体制僵化,官僚主义严重,产品质量下滑。

    但国营企业又并非无可救药?

    通过改革体制,引入合适的经理人,重新焕发出活力,甚至上市盈利者也是不少,如后世沿海港口。

    张松略有慌张,但还是反驳道:“如那些官吏,贪腐其中钱财,又当如何理之?且军师安敢断言,能寻到如此之人?”

    “霍督,蜀郡张氏多以蜀锦获利,据当地人言,蜀地锦帛生产贩卖,张氏可占五分之一,极为富庶。”

    黄忠偷偷说道:“张松入武汉以来,多有送蜀锦与高官显贵。”

    “果然如此!”霍峻蔑笑道。

    以张松无利不起早的性格,霍峻已是猜到张松必然与蜀锦关系密切,否则也不会这么反对诸葛亮的建议。

    轻咳一声,霍峻说道:“殿下,以峻观之,军师官营蜀锦并非不可。中原多经丧乱,百姓流离,商贾凋敝。今巴蜀少经战乱,若官营蜀锦,精选锦面,批量织之,或能获利也!”

    “霍督之语,深谙商贾之学!”

    诸葛亮持扇拱手,说道:“中原百废待兴,襄邑织文,多是户、族织之,寡有商贾生产。若有适当之法,蜀锦可在中原大行其道。”

    “孔明有方法?”刘备好奇地问道。

    诸葛亮自信而笑,说道:“略有所得,官营蜀锦,或能为国取利也!”

    “大王!”张松喊道。

    刘备抬起手阻止张松发言,说道:“孔明既敢如此言语,孤岂能不行。蜀锦纺织由官吏经营,归孔明掌控负责。”

    “多谢殿下器重!”诸葛亮拱手说道。

    见刘备如此安排,张松又怒又恼。

    他本想通过换主,以来达到更上层楼的目的。如今官是升了,但家里的资产没了。

    诸葛亮提出核查巴蜀户籍、田亩数目,张松心中虽有不满,但也捏着鼻子同意。但如今国有化蜀锦,却直接把张松的命根子弄断,这让张松能不恼怒吗?

    迎刘备入蜀,不曾想迎了头虎狼入蜀。

    又聊了半响,将各种事宜布置好。散会前,刘备沉声说道:“今国中粮草缺乏,当以积蓄粮谷为先。今岁一年,国内禁酒,不准以粮谷酿造酒水,不论尊卑亲疏,违者当以重罪论处。”

    “臣谨记大王之令!”众人拱手应道。

    刘备从榻上起身,说道:“仲邈且随孤而来!”

    “诺!”

    众人起身退堂,霍峻则是跟在刘备身后。

    诸葛亮招呼马良,说道:“季常,稻麦轮耕之法,自数年前下达政令,但因战事耽搁,推行缓慢。此事由季常核查进度,看能否将此利国利民之事,推行于民间。”

    “诺!”马良应道。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