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治大明 第106节(2/4)
朱祐樘自然懂得这个经济学原理,便是轻轻地点头道:“朕知晓,棉花扩产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得考虑该如何让利于棉业,方能致布业兴盛?直至棉布的价格跌下来,使百姓能购得便宜的棉布,而贫苦的百姓都能有衣可穿!”
户部尚书李嗣等官员都是有所猜想,但亦是不想百分百确定,故而亦是好奇地纷纷扭头望向朱祐樘。
刘吉等人暗自点头,人家花费半个月织出来的布总不可能白送于人,这个工时叠加在棉布的成本之上,乃是贫苦百姓买不起之物。
若是没有当初的国家扶持,逐利的资本压根不可能介入,自然就不会有后面的技术升级,那么成本降于火电可能永远都不会出现。
朱祐樘将手中的茶盏轻轻放下,当即扭头望向左侧的万安询问道:“万阁老!”
现在想要让棉布的价格跌下来,按简单的经济学,只需要要提高产量即可。只是想要棉布大幅跳水,那么就需要鼓励技术升级,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以光伏发电为例,最初的发电成本是发一度电赔好几毛,但国家持续几年补贴扶持后,结果发电成本降到火电发电之下。
棉布终究不是画画写写就能出来,却是需要织工日以继夜地忙碌,最后才能织出一匹。只是织者都不留给自己穿,贫者自然更是穿不起了。
朱祐樘轻呷一口茶水,便打出正义的旗帜点头道:“不错!去年冬寒之时,听闻京城有百姓冻死,而各地百姓都缺御寒之物,冻死者颇多!朕不忍今年寒冬再来之时,治下的百姓多冻死,故欲择地推种棉花,从而提高棉布的产量!”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刑部尚书杜铭等官员不知朱祐樘为什么突然扯到书籍之上,更是困惑不解地望向朱祐樘。
当然,倒不能说这帮重臣不聪明,而是传统观念作祟,他们一直都鄙视商业又岂会去认真研究呢?
“陛下,棉花易得,然织工难觅!熟练的织工要好几年方能出师,而织布易误农活,一匹布花费十几日不等,这棉布费时耗力,实乃贫苦之家能穿之!”户部尚书李嗣虽然感动于朱祐樘的爱民,但还是指出其中的症结道。
我……没啊!
在原来的历史轨迹中,直至后面脚踏缫车的出现,这样才大大地提升大明棉布的生产效率。
“唐宰相元载有奏疏有提及,千钱购书一卷,而一部五卷共需5000钱!”万安稍作思索,便是给出答案地道。
“陛下,臣愚钝,这棉布又岂会越来越便宜呢?”礼部左侍郎徐铭的脑子已经转不过来,便是困惑地道。
朱祐樘微微一笑,便进行追问地道:“宋时呢?”
“老臣在!”万安不明所以地望向朱祐樘,当即恭敬地回应道。
只有国家大力扶持新兴行业,这样才能吸引产业资金和人才进入,从而不断攻克技术难关,最后导致成本下降。
在他做金融研究员之时,便已经知晓想要发展一个新兴行业,往往一个人或一间企业的力量有限,而最佳的做法是国家政策扶持。
朱祐樘拿起桌面上的一本书,对万安认真地询问道:“听闻你对史书钻研极深,你可知唐时普通书卷价钱几何?”
礼部左侍郎徐琼愣愣地望一眼工部尚书贾俊,又是扭头望向龙椅上的朱祐樘,心里不由得暗暗叫屈地道。
当时朱祐樘吩咐要加种棉花了,他自然是照办,亦是不敢多问,压根是猜测不透朱祐樘此举的意图。
“依臣愚见,陛下是想要推广棉布!”工部尚书贾俊一直揣摩圣心,当即便将自己的猜想说出来道。
朱祐樘知道其他人恐怕亦是绕糊涂了,要论四书五经每个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这经济原理确实太过难为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