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节(2/3)

    贾昌朝心中一凛,点点头道:“过几天我就去一趟大桥现场,看看工程情况,会把知院的意思传达给工程队的每一个人。”

    现在想摒弃浮桥,建造能用很久的大桥,那么长江会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将是整个大宋桥梁工程的终极考验。

    贾昌朝应了一声,黄河工程就是他主导,如今经过前后十余年的水利建设,基本上完成了赵骏当初提出的三项要求。

    赵骏说道:“如果有问题,也要查漏补缺。”

    “是啊,黄河大桥跟长江大桥确实没什么可比性,我们是在窄处修建,全长也才三百余丈,但若是长江大桥的话,怕是最少都是七八百丈起。”

    这使得在黄河上建大桥难度不大,甚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史料记载古人在黄河上建过桥梁,之后明朝洪武年间也曾建铁链桥梁。

    “请知院放心。”

本章尚未完结,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哦?这么快就已经要设想修长江大桥了吗?”

    而长江上却从未有过建造真正意义上桥梁的记载,只有在河口较窄处,且还是水流平缓季节建造浮桥的记述。

    “不错,如果顺利的话,相信未来对于我们修建长江大桥将是一个宝贵的经验。”

    因此,跟有桥墩的真正意义上的跨河大桥比起来,浮桥本身就没有太大的意义。

    别看黄河是母亲河,可跟长江的水流量比起来,那确实天差地远。

    只是浮桥毕竟只是用小船在下面搭建连接的桥梁,采石矶河口是长江较债处,加上水流平缓才能实现,在牢固上差得太远,一年后遭遇汛期,瞬间就被冲垮。

    如果把在黄河上建桥算是个精英怪的话,长江大桥就是终极大boss。

    “正如知院常说的,目光要放长远,眼下虽然修长江大桥肯定是难如登天,但未来这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程。”

    比如宋人樊若水在北宋初年参与设计采石矶浮桥,成为历史上第一座横跨长江的大桥。

    “嗯,也好,顺便也观察一下今年黄河汛期有没有泛滥,看看我们前些年修河的成果。”

    晏殊接过话茬道:“最重要的是大河是有枯水期的,冬春时节,水位最少的时候甚至可以涉水过去,建造桥墩难度不大,可如果换了长江的话,即便是历史以来的枯水期,也是”

    说着还摇摇头。

    他的目光看向贾昌朝。

    而是设计人员自己动脑筋的结果,与清末时期,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设计的沉箱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贾昌朝叹道:“可惜了,我们工部也派人去长江测量过,至少以目前的能力,怕是难以在长江上建造。”

    赵骏轻轻点了点桌面道:“但桥梁的安全、质量还有整体设计思路一定要得到保证,决不能建成后就坍塌,以后像这样的大型工程和关乎民生的工程,必须确认工程主导责任人,一旦有问题,上到抓工程的官员,下到任何一名不负责任的工人,都要进行追责,哪怕是宰相也一样。”

    可见古人智慧决不能小觑。

    年水流量是黄河的十七倍,到汛期的时候差距能扩大到三十倍以上,一条长江相当于十七条黄河。

    这将成为政制院未来长久研究的政题。    “长江大桥的话只能是以后再商讨的事情,眼下还是把目前的情况做好,黄河大桥的工期可以不需要那么赶,哪怕用五年,十年完成都行。”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说着。

    听说这次黄河设计的桥墩安然无恙,赵骏满意地点点头道:“嗯,很好,像这种大型桥梁都是百年大计,很多东西都要防范于未然,各种试验测量必不可少,这次刚好汛潮洪水,也是对黄河大桥的一个考验。”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 上一页

  • 返回目录

  • 加入书签

  • 下一页